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我眼中的吉良晨
发布时间:2019-11-01

熟知老中医吉良晨吉老的人都知道,吉老最大的特点就是:博学、严谨。

诊病前,吉老总要让病人静心休息片刻,待心静、脉平后再予诊治。每逢家里来人看病,老伴就会说:“先坐下歇会儿”。开方时,又要结合当时的时令气候,全面考虑。开方后,还要告诉病人怎么煎药、怎么服药。有时,对病人抓好的药他还不放心,要亲自看看。他开的方子,组方严谨,方精药少。吉老的用药特点是少而精,处方一般都由10味药组成。他认为这样用药,一是药少而力专,直达病所,祛除病邪。二是避免群药之间相互抵消,减损药力。三是药效集中,价廉效高,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可避免药材的浪费,也可减轻患者的负担。

吉老看到很多中医师走样了,忧心忡忡,常说:“要发扬,必须先继承,要先真正学会学懂,掌握以后才能发扬,否则是数典忘祖,很危险。中医药学是祖宗留下来的治病救命的宝贵财富,岂能轻轻松松、马马虎虎地得到,必须一丝不苟,十分认真细致地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对古典医著要句斟字酌地下功夫,对每一方每一药都要牢记其功能主治,不能大概齐。”

他告诫我们,对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粬严格分清其制法、药性和功用;对北柴胡、南柴胡、醋炒柴胡、银柴胡用法上界限分明,发散用南柴胡而疏解用醋柴胡;对服桂枝汤更要提醒患者忌口和啜热稀粥;阳起石不能用于汤药等等。

他要求学生写病案除字迹清楚外,必须四诊明确,辨证准确,写出中医病名,立法清楚,处方用药精当。有一次吉老看到有个中医师在病历上写有“脉象正常”后,十分生气。要求他重新按照中医病案的表达方式书写清楚。对文字也严格要求,如证候不能写成症候等等。

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崇尚理论尤重实践,无流派之争,无门户之见。他对仲景学说潜心钻研,造诣深厚。反复强调《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学之起源,是必读之书。并且对张仲景先师《伤寒论》原序非常重视,认为是中医医德教育的经典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对后世医学尤其温病学诸家,叶、薛、吴、王无不探索其精微,融会贯通。在内科杂病的诊治中,对脏腑辨证、藏象学说颇有研究,认为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吉老十分注重治未病,对养生学说非常重视,认为人体精气神是正气的基础,健康的保证。若五脏元真通常,人即安和不生疾病。他常说:“看似简单的,其实是最重要的。”就像“恶寒”与“畏寒”,虽都是怕冷,而恶寒则是指病人怕冷,加衣添被或得热不能缓解,畏寒是指病人怕冷,加衣添被或得热则能缓解。恶寒与畏寒不但临床表现不同,而且两者产生机理亦截然不同,前者是由于外感病邪郁遏阳分,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致恶寒;后者是因阳气虚损,温煦肌表无力而畏寒。一字之差关系到辨证是否正确,治疗是否得当。

吉老不仅是一位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也是著名的武术大师,他七岁起即拜名师练拳习武,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是买氏形意拳第四代传人,露蝉门下第五代传人。他酷爱方术医药,喜嗜弄拳击剑,尤好行气功法。他的太极拳、形意拳无论拳理、拳法和技击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总结出:太极拳锻炼的至高境界,不是操练筋骨皮的下乘法,亦不是攻防技能搏击的中乘法,而是身心合一、养生长寿的上乘法。

吉老一生致力攻读国学,研习医道,锻炼武功,吐纳行气七十有年,从医问世六十春秋。他为人率直、心胸坦荡,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他是满族人,对北京的饮食文化很了解,书法独具风格。他的书房中文化氛围浓郁,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墙上悬挂着珍贵的字画.古朴而素雅,令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