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北京有个“捏积冯”
发布时间:2019-11-01

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捏积冯”的。谁家孩子要是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就会有好心的老太太告诉你,这孩子八成是有了“积”啦!找“捏积冯”给捏捏吧,没错。果然,经“捏积冯”一捏,没过多少日子,“小瘦猴”就变成了大胖小子了。

“捏积冯”在北京已有150年的历史啦,到冯泉福老先生已是第四代。  

古老的捏积疗法,经过冯氏家族四代人精心研究,逐步形成了冯氏捏积疗法的独特风格。在治疗手法上,以推法为主,又同时配合捏、捻、提、收、揉、按等方法。在治疗手段上以外治法为主,又同时配合口服消积散和外敷阿魏化痞膏。这就形成了冯氏捏积手法所具有的“手法简便,疗效明显”的两大特点。1926年冯泉福在父亲冯沛成的指导下,在北京众议院夹道四号应诊,直到50年代初期。最多时每天可捏积150多人。

冯老说,“积”是小儿常见病,是由饮食不节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用西医的话说,就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实际上,“积”分为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四种,现在都统称“疳积”。《活幼心法》上说,这种病“皆因哺乳不节,过贪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消化所致。《医宗金鉴》上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乳贵所食,食贵有节”。由此可见,乳品和食物不消化是造成“积”的主要原因。

冯老说,疳积包括疳积和积滞两个症候,由于“无积不成疳”,“积是疳之母”,而且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脾胃疾患,临床表现只是病情重深浅不同,所以通称“疳积”也不是不可以。

由于饮食不节、哺乳无度,或过食生冷肥甘,积热生虫,饮食不消损伤脾胃,才造成不思饮食,嗳腐呕吐,腹部胀满与疼痛,大便不调,舌苔黄白厚腻为特征。从病因来说,是有形的实邪,所以积滞以实为主或虚中扶实。这病目前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面黄肌瘦,毛发稀少,精神萎弱或烦躁不安,肚腹膨胀,青筋暴露,大便失调为主症,显示脾胃气血不足,津液干涸的特征,说明以虚为主。病的时间长了,正气虚弱就会引起其他并发症。而使病情恶化或迁延难愈。所以古代医家把疳积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我们问冯老,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疳积的记载的。冯老说,历代医书有很多关于疳积的论述,如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有“宿食不消候”,“伤饱候”,唐代《外台秘要》有“小儿因食痞满,羸瘦不下食,肚胀方四首”,宋代《小儿药证直诀》有“胃气不和”,“食不消”,“胃虚冷”的记载;元、明、清的医书中有很多记述,但隋唐以前没有疳积这个词儿。

“您根据什么诊断小儿疳积呢?”冯老回答说,当然是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哪。望诊是四诊的首位,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对了,苗窍就是指人体五脏跟外部器官有着所主与归属开窍的关系。这就是说,脏腑发生某些病理变化的时候,就可以反映在苗窍上。因此,通过审查人体外部器官的苗窍就可以洞察内部脏腑的病情变化。比方说察眼睛,肝开窍于目。一个孩子的眼睛明亮,炯炯有神,活动自如,就是身体健康。可是有了疳积呢,两眼红赤、干涩、多泪的症状就出来了。审苗窍还包括察耳朵,察鼻子,察唇齿等。此外还要望舌象。

“您刚才还提到神色、形态。”冯老说,神色包括小儿的精神和面色,孩子要精神愉快、面色红润、性格活泼开朗,那就是气血调和、精气充沛的表现。如果有了“积滞”以后,由于蓄食内停、滞热熏蒸,就好出现烦躁不安、夜睡不宁、面颊发红,所以望形色很重要。望形态就是观察小孩的头部、四肢、躯干、毛发、指甲等。凡发育正常,四肢运动灵活,肌肉丰满,皮肤毛发润滑光泽,指甲坚韧,就是健康的表现。反之就是发病的表现了。

冯老告诉我们,在闻诊方面,包括听小儿的哭声、咳嗽声和嗅气味两方面。如果小儿啼哭不止,气粗声高或嚎哭但声音不响亮,或边哭边闹,呻吟不止,干咳无痰,说话低弱无力,口中气味酸腐,大便腥臭等都是病态。问诊要问寒热,问出汗情况,问胸膜有无胀满,问饮食,问睡眠等。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一般说以浮、沉、迟、数来分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定虚实,按诊就是通过按压、触摸小儿皮肤、四肢、躯干等部位检查是否正常。总之,捏积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为理论,通过捏拿小儿脊背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而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手法疗法,是中医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具体运用。推拿又叫按摩,早在隋唐时代,推拿疗法就形成了历史上的高潮。据《唐书百官志》记载,那时已有“按摩博士两人”,这是我国最早关于按摩医师的官衔。到了明代,在官方所设立的13个医科专业中,已将按摩列为其中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