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糖化血红蛋白总是居高不下,到底哪里出了错?
发布时间:2020-01-15

刘大妈一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过治疗,制定了个体化的降糖方案,医生叮嘱要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拿到复查的化验单,刘大妈却皱起了眉头,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能不少糖尿病患者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糖化血红蛋白总是居高不下,到底哪里出了错?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近期2-3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临床评价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金指标,受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共同影响,控制空腹血糖的前提下,良好的餐后血糖可以降低HbA1C。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是合理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措施。六字金句“管住嘴,迈开腿”在餐后血糖的管理中同样适用。

“管住嘴”:饮食与餐后血糖

“管住嘴”并非简单的控制饮食摄入量,餐后血糖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包括进食量、食用的食物种类以及进食次数等诸多因素。科学控制餐后血糖,饮食上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 饮食规律,进餐定时定量。糖尿病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再结合自身病情、运动、饮食习惯等,合理安排餐次和每餐进食量。

② 食物粗细搭配,种类多样,选择低GI食物。粗粮是相对于人们日常吃的精米精面等细粮而言的,其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③ 控制进餐速度, 细嚼慢咽,调整进餐顺序。以大米为例,研究显示,食用大米后的血糖变化,与咀嚼次数呈正相关, 与进餐时间呈负相关。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长期坚持,还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及HbA1c水平显著降低。

④ “吃干不吃稀”,减少食用多次加工的食物。稀粥、烂面条或隔餐饭,食物软烂易吸收,食用后使餐后血糖升高明显;馄饨、饺子等带馅食品以及反复加工的食物,与软烂食物类似,也容易使餐后血糖升高。

“迈开腿”:运动与餐后血糖

餐后适量运动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相关研究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餐后运动也有技巧,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 运动时间要适宜。饭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空腹时不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60min,每周≥150min。

② 运动强度要适量。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运动时略用力,心跳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可根据自身感觉来掌握,做到周身发热、微微汗出,避免短时间较剧烈的运动或能引起明显兴奋的运动。

③ 运动方式可多样。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年龄、身体情况、爱好和环境条件等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中等强度的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大强度的运动包括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足球、篮球等。

④ 规律运动,持之以恒。运动应该循序渐进,从小运动量开始并逐渐增加,持之以恒。

⑤ 专业指导,监测血糖。运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前对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进行医学评估。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避免发生低血糖。

运动并非适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对于空腹血糖值>16.7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记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严重的视网膜病变,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禁忌运动,可待病情控制稳定后逐步恢复运动。

 此外,科学控制餐后血糖,除了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也很重要,规律服药,定期复查,血糖控制不佳时要及时就诊调整降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