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老人发现,自己的身高逐渐变矮了。这可不仅仅是变老了,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为什么骨质疏松会出现身高变矮呢?这是因为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骨量丢失,椎体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压缩变形,表现为身高缩短。这种变化通常是渐进性的,一般来讲,一年内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需警惕骨质疏松。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损害,使骨脆性增加,形成易发生骨折的状态。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如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胃肠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
骨质疏松有哪些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包括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感觉到乏力,腰背容易疼痛,甚至全身骨痛。跌倒、摔落时,更容易发生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还可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等变形情况。
疑似骨质疏松要做什么检查?
骨密度测定是最常用的诊断方式。一般在女性绝经后、50岁及以上男性,建议定期完善骨密度检查,这两类人群骨密度水平判定以T值表示,具体标准如下:
正常:T值≥-1.0;
低骨量:-2.5<T值<-1.0;
骨质疏松时:T值≤-2.5;
严重骨质疏松时:T值≤-2.5并且发生了脆性骨折。
⚠️ 注:脆性骨折,指轻微活动或日常生活受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骨转换标志物是评估骨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骨形成、骨吸收标志物以及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功能、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这些标志物能够动态反映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状态,在骨质疏松诊断、治疗效果监测及多种骨代谢疾病鉴别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定量腰椎CT检查,更早反映骨量丢失状况,对骨质疏松早期变化更敏感;应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10年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达到尽早预防的目的。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传统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属“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病变在骨,其本在肾,病因以肾虚为主,与肝、脾、瘀等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常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基本治则。
依据中医“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观点。羊肉、枸杞、乌鸡、海参、龙眼、韭菜、生姜等可补益肾阳,银耳、猪肝、黑豆、玫瑰花茶等可养肝疏肝,山药、薏米、山楂、牛肉、大枣等可健脾益胃,常配伍食用可缓解疼痛症状,提高骨密度。
此外,均衡的膳食、充足的日照、规律的运动都有助于骨骼肌肉的健康强壮。
内分泌科-骨质疏松专病门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已开展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是针对骨质疏松症设立的专科诊疗服务,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断、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骨质疏松症以及预防脆性骨折的防治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