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市属12家三甲医院迅速集结了一支136人的医疗队,于1月27日紧急驰援武汉。其中,有一支特殊的小分队,他们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10名医护人员。近日,记者在北京医疗队的驻地采访了这支中医小分队。
中医小分队绝非可有可无
北京中医医院医疗队队长陈明是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在得知援鄂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虽然北京医疗队负责的病区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监护病房,但中医仍是必不可少的。“中医的主战场是治愈轻症和让重症转轻,在危重症抢救上,我们也要和西医合作。”陈明解释说:“中医绝非可有可无。很多重症病人都有虚证,这时中医的手段就十分重要了。我们会在辨证的基础上给病人施治,帮助他们挺过最艰难的时期。”
陈腾飞来自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他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对于重症病人,最重要的就是望诊。病人的声音、呼吸情况等都有助于我们判断病情,提早预警。”陈腾飞举了一个重症病例。“我查房时发现,他跟别的重症患者不一样,面色萎黄无华、气色很差,说话声音很低,并且气短,每说半句话就要停顿一下,甚至没有力气倒水吃药。虽然该名患者的氧饱和度还维持在90以上,但我根据望诊判断,他可能很快会转为危重。”于是陈腾飞同其他医生一起,对这名患者进行了治疗,及时阻断了病情由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变。目前,这名患者已经明显好转。
两人担起全院中医诊治任务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所有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都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开具。陈明解释说:“中医有句话叫‘同病异治’,也就是说,即使同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体质不一样,舌苔、脉象、神志、面容等表现可能都不一样,因此治疗的方子也不一样。”
在整个北京医疗队中,中医师只有陈明和陈腾飞两位,就连他们所在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也没有中医科,因此很多时候西医大夫会来向他们两人咨询。
“新冠肺炎的特殊之处在于,许多病人从轻症转为重症甚至危重症,可能只要三五天时间,留给我们抢救的时间非常短。从对病人负责任的角度,大家联合起来作战,共同的目标就是病人好转。不管用中医还是西医的疗法,只要有益,就不会有偏见。”陈明说。
身经百战依然勇往直前
北京中医医院驰援武汉的还有8名护士,蔡卫敏是其中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的一位。她来武汉的事没有告诉儿子。“孩子今年高考,我不想影响他。另外,我也想用行动告诉孩子,只要有能力,无论何时,都该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
不仅医护人员有压力,病房里的患者心理压力更大。马娜和刘娜两位护士告诉记者,患者们在得知核酸检测呈阴性后还会有复阳的情况,都很害怕,有的轻症患者看到身边的病友病情严重,也容易受影响。为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北京中医医院出身的她们就发挥自身优势,指导患者按摩哪些穴位有助止咳,哪些穴位有助睡眠。除了经常科普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护士们还会放音乐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我们和患者说话都尽量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时不时讲些笑话,让他们放松一下。”马娜说。
“不管在隔离病房还是清洁区,医护人员都不能吃喝。尤其在隔离病房,多数时候只能站着,如果站累了就走走,实在太累了才稍微坐一会儿。每次要工作8小时,一个班下来体力消耗特别大,出汗特别多。前几天我称体重,发现瘦了9斤。”陈明说,他对此毫无怨言:“一方面我是党员,另一方面我还是呼吸科医生,专业对口,没有理由不冲上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时候身为医生就是要多做点事情。2003年抗击非典的事情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只是个小大夫,而这回我是我们医院的队长。除了完成工作、照顾好自己,我还要照顾好队员们,保证他们不感染,让大家安全回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