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大夫,您好,我复查了泌尿系CT,结果显示‘原左侧输尿管结石,此次未见’,这次结石能排出去,肾功能得以恢复,多亏您的帮助,您开的三周中药效果很好,非常感谢您!”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申子龙收到患者林女士的治疗反馈。
“我得肾结石都20多年了,没想到今年7月和家人聚餐,一时嘴馋,吃油腻了,结果又恶心肚子又疼。”林女士讲起这次患病经历,当时她在家附近的医院做了腹部盆腔CT检查,结果显示,新发左侧输尿管结石,大小约0.6×0.3cm,继发左肾及输尿管轻度积水,周围炎性改变,双肾多发小结石,肾功能:血肌酐103umol/L(正常值45-84),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57ml/min。鉴于林女士既往病史和检查结果,医生考虑是输尿管结石诱发急性肾衰竭,建议手术治疗。“20多年都过来了,我可不想手术!”林女士拒绝手术,选择对症口服止痛药物,同时口服药物,但效果不佳。
“一直这么疼下去也不成啊,我就上网看看哪家医院看的好,最后找到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7月28日林女士走进肾病科副主任医师申子龙的门诊。
“舌苔黄腻,脉沉滑”经过四诊合参,申子龙医生考虑林女士是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湿热内生,再加上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令杂质聚结为砂石,砂石阻滞,不通则痛。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记载:“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虚气化不利,故林女士的泌尿系结石反复发作,治疗应补益肝肾、通淋排石。申子龙医生根据全国名中医张炳厚教授补肾八法之通补法,采用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的三金二石汤加味治疗,开具了第一周中药处方。
一周后,林女士来复诊,“申大夫,我喝了一周药,小便时的疼痛感减轻了,肚子也没那么胀了,情绪也改善了,偶尔小腹还是有点疼。”根据反馈,申子龙在原处方基础上,去掉柴胡、黄芩,增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白芍、生甘草缓急止痛,同时将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专病专药金钱草用量加至90克。
林女士每周都来复诊,治疗三周后,她再次复查泌尿系CT及肾功能,不仅结石消失了,血肌酐也降至72u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升至88.02ml/min。
申子龙表示,此前林女士之所以出现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左侧输尿管结石导致尿液无法从肾脏正常排出,经过中药治疗,左侧输尿管结石排出体外,梗阻问题就解除了,尿液就能正常排出,所以血肌酐也就下降了。
健康提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需要注意定期复查,规范治疗,一旦出现腹痛或腰痛,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若结石伴发感染,甚至出现梗阻性无尿,应尽快手术治疗,最大程度地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损害。不能由于害怕手术,耽误治疗。
尿路结石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不同地区尿路结石患病率不同,从1.5%到18%,整体南方高于北方。目前认为,尿路结石好发于30~6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男女之间的差异正逐渐缩小。结石形成的致病因素有很多,机体代谢异常、药物使用和尿路梗阻、感染等都是尿路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重视这些致病因素,能够减少结石的形成和复发。
泌尿系统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结石,但常始发于肾,肾结石形成时多位于肾盂或肾盏,可排入输尿管和膀胱。2022版《中国泌尿系结石诊断治疗指南》指出“对于直径<5 mm的输尿管结石,约75%可自行排出,因此首选非手术治疗;对于直径5~10mm的结石,可在密切监测下选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措施包括:大量饮水,每天2500~3000ml,适度运动,应用镇痛药物缓解肾绞痛症状;定期监测结石位置及肾积水的变化。观察期间如出现持续的输尿管梗阻、感染,排石过程无明显进展,或出现无法缓解的肾绞痛发作,则需要进行外科干预治疗。”输尿管结石在非手术治疗期间,辨证运用中医中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