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荣耀 | 北京中医医院多位专家荣获“首都杏林健康卫士”称号
发布时间:2024-08-26 作者:医务处

近日,为庆祝2024年度“医师节”,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医师节”“首都杏林健康卫士”评选和“改善医疗服务优秀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2024年度“医师节”“首都杏林健康卫士”评选。经各单位推荐和组织专家评议,并由市中医药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评议出7类91名榜样人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柴嵩岩、张声生、张苍、汪红兵获评首都中医药2024年度“杏林健康卫士”称号(名单按年龄排序)。

柴嵩岩,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医大师。1948年拜师近代中医名家陈慎吾,1950年考取中医师资格,1957年于北京医学院毕业,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第四批中医师承教育中医妇科学专业博士指导教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992年被北京市卫生局评为“三八红旗手”,2010年获北京中医药学会“从事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名师”奖;2013年被北京市卫生局、中医局评为“首都国医名师”,2015年获中国福利会“宋庆龄樟树奖”;2017年获评“国医大师”;2020年获“最美医生”称号。柴松岩致力于妇科病的研究,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人的学术思想,而且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体系”,是当代中医妇科学奠基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柴嵩岩开始带徒。近年来相继已有10位继承人结业,培养了一支在业界享有盛誉的中医妇科团队,带出了一个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她总结梳理70年积累的临证经验,指导学生撰写了《柴嵩岩中医妇科精粹丛书》,惠及后人。

柴嵩岩对后辈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把多年积攒的病例病案、验方总结出来,将自己积累一生的学术经验无私传授给后人。柴老每周出诊时,坚持提前一个小时到,给徒弟们讲课。她常说:“我用5年时间悟出的道理,花5分钟告诉他们,他们就等于多赢得了5年!”柴老对中医妇科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耄耋之年,仍精勤不倦,不断引领徒弟们勇攀医学高峰,运用中医理论及辨证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开展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卵巢早衰等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柴嵩岩不仅在医道上授业解惑,还常常教导学生:“要做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要视病人如亲人,始终无私奉献;在学术上“要甘于寂寞,但不要甘于平庸”。“尊古学古,参今用今,传承创新,铸魂育人”,柴嵩岩像一盏明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指引着学生前行的路!

张声生,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消化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北京市突贡专家、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脾胃病协作组组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继续教育基地带头人等。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会长,第1-2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等。张声生坚持中医临床一线工作34年,专注于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消化疑难病、常见病。领衔成立全国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调肝理脾重点研究室”,创新建立“调态消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二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调肝理脾”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等优效治疗方案并广泛推广运用,将解除患者病痛作为毕生钻研的课题。同时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始终奋战在中医防控的临床一线,担任北京中医局新冠肺炎中医药指导值守专家,守护人民健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在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张声生牵头与华北区域20余家脾胃病专科成立“华北区域脾胃病诊疗中心联盟”,立足于中医,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着眼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建立区域协同服务网络,全面助力提升华北区域脾胃病诊疗水平。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精神,张声生教授带领团队下沉基层,对口帮扶呼和浩特市中医医院,充分发挥本重点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举办教学查房、MDT会诊、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系列活动,提高内蒙古地区中医脾胃学科的整体实力,推动地区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以大科联合建设为契机和依托,对口支援顺义中医医院、怀柔中医医院、延庆中医医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从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全面带动北京区县脾胃病专科建设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名医“健康乡村行”活动,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

张声生发现很多患者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都走过许多弯路,他深知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医药优势,让患者第一时间找到匹配的治疗方案。张声生作为组长牵头制定我国脾胃病行业共识、指南20余项,其中包括17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这也是迄今共识度最高的、影响较大、临床最实用的纲领性临床指导文件。同时致力于消化疑难病、功能性胃肠病疗效提升和中医治疗科学内涵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研发攻关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主编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中华脾胃病学》等著作15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成果1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企业转化2项。从努力追赶,到领先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与世界医学同步发展,引领我国脾胃病行业不断发展。张声生教授先后入选德技双馨“人民好医生”、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健康卫士”、首都精神文明委“最美北京人”等。

张苍,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秉持“仁术勤和”的院训,始终关爱患者身心健康,积极投身中医科普工作,2006年起即在《生命时报》、《中医健康养生》等杂志发表多篇科普文章。2008年入驻好大夫在线,是最早一批开展网络中医义诊咨询随访健教工作的医生,2014年经过网络海选入选首届“三九健康网十大最受欢迎网络名医”。张苍多年来与央视健康之路、生活圈、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新华网等权威平台合作,以平易的语言讲解中医科普知识,尤其是触手可及的治病小窍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与邓丙戌教授一起在北京卫视养生堂连续4期介绍“赵炳南鲜药疗法”,受到热烈欢迎。在与央视的合作中,因为表达清晰,节奏鲜明,张苍在节目中的许多精彩瞬间被制作成短视频广为传播,其中2024年5月在抖音央视频平台播放的“浮萍丸治疗荨麻疹”一条即获得179.3万点赞,122.2万收藏,位列央视频2.4万条视频第16名,医学科普类第一名。

疫情期间,在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的指导下,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录制发布科普视频400余条,助力网络科普知识的规范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张苍热爱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实践“明德,宽仁,承传,日新”的精神,组建跨学科的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微信集群,每周4次讲课,10余次病例分享,连续10年,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主持微信订阅号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创办8年,发表原创学术及科普文章450篇,订户数万人,名列中医皮肤学科第一。连续7年发起并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看图识病识药论坛,促进医药圆融,促进了青年中医全方位成长。以学术在青年中医中引领积极健康的学术风气,坚持倡导、传播、实践“开放共享,积极共赢”的学术理念。

汪红兵在一线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建立了临床诊疗和学术特色。注重医教研全面发展,在北京中医医院和延庆中医院开设门诊,年均门诊量近5000人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开展消化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胃肠疾病的规律、特点和优势,尤其对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颇有心得。

2021年7月,作为北京市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汪红兵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之旅。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以发扬践行援藏精神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他作为院长,在“缺氧不缺精神”的雪域高原,带领北京“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切实为实现健康西藏、健康拉萨贡献着力量。援藏期间,汪红兵积极融入当地,每年带领医疗援藏干部深入基层农牧民、寺庙等地开展义诊宣教20余场次,切实了解本地群众健康所需,并在2022年8月初西藏疫情爆发时期,担任拉萨市医疗救治小组成员,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深入一线指导疫情防控工作100余次,全力保障民生健康,为推动民族团结事业贡献了力量。汪红兵积极推动“三交”项目实施,近五年来组织当地干部2批次30名前往北京中医医院等13家北京市属医院开展交流交往交融项目;做好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北京市属15家医院共计60余名专家赴拉萨开展首届京拉医疗万里行学术周;派出30余名医护人员前往北京宣武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业务进修工作,有力促进京藏民族医疗交流交往交融。他积极协同北京医疗援藏干部及本地干部筹划“五大中心”建设并完成最后一“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同时,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北京医疗资源支持,新增急诊科、介入科“以院包科”2个;新建中医科、介入科、血管外科、肿瘤科、呼吸 RICU 等学科和专业;成功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通过援藏资金,助推西藏医疗事业,以启用第三住院部为契机,建设全区首家4K数字化手术室等项目,顺利获批医院编制床位新增120张,达550张,手术室增加6间,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推动2023年医院门急诊量达31.85万人次,同比增长54.18%;住院量突破1.6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7.41%;手术量达5890台次,同比增长61.06%,患者就医满意度、体验感显著提升。在人才“造血”方面,汪红兵组织援藏专家与本地70名干部签订师带徒帮带,并带领徒弟申报科研获批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首次授权科研专利4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6项,实现高级职称增加10人,中级职称增加16人,初级职称增加211人,造血能力持续提升。汪红兵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协调管理优势,牢记使命,努力践行着自己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