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第十四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 | 陈彤云:谱写生命美丽传奇
发布时间:2021-10-22

幼时接受最先进的西式教育和最纯粹的国学培养,工作后深得京城名老中医的真传,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医皮外科专家。如今,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她仍坚持在临床一线为广大患者服务。而那份历经岁月磨砺仍完好保有的自信、仁爱、端庄,也成为最好的化妆品,让她显现出岁月积淀的美丽。

from clipboard

初长成  家学师承出落杏林新蕾

和很多名老中医一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陈彤云的职业选择颇有家学渊源。

1921年,陈彤云出生于当时在京城颇有名气的中医世家,父亲陈树人以擅治温热病而著称。从小,陈彤云就被家里的中医气息熏染着,听父亲讲四气五味,看父亲望闻问切。

父亲的诊疗经历,让小彤云早早认识到了中医的效果和魅力。在她10岁那年,父亲陈树人受邀给当时的察哈尔省主席刘翼飞的公子诊病。孩子患的是猩红热,高烧多日,嗓子红肿疼痛,咽不下食物,就诊时已昏迷不醒。陈树人一番望舌、诊脉后,开了几剂汤药嘱家人给孩子服下。很快,孩子病情好转,一周后即痊愈。刘家人感激之余,专门找人做了一块刻有“功高保育”的匾额送到陈家。幼年的陈彤云每天出入家里的诊所,抬头就能看到那块挂在墙上的红底金字的匾,心中总会升腾出自豪感:“父亲真有本事!”从此,每逢学校放假,她总愿意待在父亲身旁,帮忙抄方写药。

但帮忙归帮忙,陈彤云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像父亲期望的那样从医,她更愿意从事社会经济专业或者文体方面的工作。这或许与她在贝满女中接触的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文化有关。

在这所北京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清新、严谨的校风,新颖的课程,不但使少年陈彤云的思想解放,眼界开阔,而且挖掘、培养出了她的不少兴趣爱好。多才多艺的陈彤云渐渐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发光体”:她擅长体育,是当时北京市女子百米和75米短跑纪录的创造者;她热爱音乐,参加合唱比赛获得冠军;她热衷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到养老院给老人们唱歌、梳洗。“敬业乐群,要爱国,要有悲悯之心,这些都成为我人生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给我的一生打下基础。”

1940年中学毕业时,陈彤云报考了辅仁大学社会经济专业,成为一名意气风发的女大学生。1943年,陈彤云大学快毕业时正值抗战时期,爱国的陈彤云不愿到日本人办的洋行工作,于是干脆回家帮忙料理诊所。

彼时,陈彤云已出落成一个漂亮、知性的姑娘。父亲的同道好友、京津皮外科名医哈锐川有意与陈家结为秦晋之好。哈锐川的儿子哈玉民从小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承继家学,从事中医临床。在双方家长的力主下,陈彤云与哈玉民喜结连理。

婚后,陈彤云得到公公哈锐川的真传,不仅入门很快,并渐渐显露出超高悟性。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凭着自幼打下的中医内科基础,加之每天在哈锐川诊所里的锻炼——帮哈氏父子接诊病人,配制膏药、熬膏药、给病人上药换药,3年后,陈彤云已能独立行医。

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哈锐川身体欠佳,诊所实际上已经主要由哈玉民和陈彤云操持。这时期,陈彤云接触了内、外、妇、儿各科病人,尤以外科疾患为主,如乳痈、瘰疠、皮肤疮疡疔疖、肛瘘肛裂等。陈彤云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49年,哈锐川突患脑溢血去世,诊所的一切工作就落在了陈彤云夫妇的身上。病人一个接一个,夫妻俩应接不暇,声誉渐浓。1950年,新中国整顿中医队伍、组织中医师考试时,理论强、临床精的陈彤云以优异的成绩首批通过考试,获得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from clipboard

挑重担  协助夫君堪当学院功臣

解放后的中医药事业百废待兴,学术、教育、临床都亟须进一步完善提高。1950年初,中央卫生部主持召开北京中医座谈会,研究筹办行业学术组织北京中医药学会。陈彤云的丈夫哈玉民受有关部门邀请,参与负责筹备工作。怀抱着对党、国家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极大热情,陈彤云陪着丈夫积极投身该项工作。

筹办初期,学会面临既无经费又无办公地点的窘境。“我家诊所的候诊室很大,就辟出一块地方给中医学会办公。”陈彤云回忆说。忙于学会组建事宜的哈玉民,只好减少了自己出诊的时间和次数,诊所的收入也相应减少。“没关系,还有我呢!”陈彤云对此毫无怨言,鼎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北京中医药学会刚步入正轨,又一项任务接踵而至。1951年,接上级指示,哈玉民承担起了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主持筹建中医进修学校的工作。同样是缺人、没场地,这回,陈彤云家的诊所也不够用了。最忙的时候,担任副校长的哈玉民毅然停了自己的诊所,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找校舍、请老师等工作中。此时的陈彤云,不但要上午坚持出诊维持家中生计,同时还随着丈夫来到学校担任教务主任,负责聘请教师、招生、组织编写教材、安排课程等工作。“很早就起床应诊,下午忙教务,晚上上课。”

1956年,国家决定启动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分别位于东南西北的广州、上海、成都、北京成立4所中医药大学,俗称“中医老四校”。有着丰富办学经验的哈玉民再次被委以重任。“3月得到指示,当年9月初就得开学,困难和压力很大。”陈彤云回忆说。没有校址,就用中医进修学校的地方;没有教材,紧急聘请教师按照第一学期开的课组织编写;首次招生,陈彤云亲自去蹚路。首届120名学生入学了,上课又成了大问题:教室不够,陈彤云带着大家拎着马扎到大厅里听课;没有教材,她就每天熬夜油印讲义;没有操场,她就与对面一所中学协调借用场地来给学生上体育课。“那时不想什么叫累。只要同学们能安心听课,吃好饭、睡好觉,我就心满意足了。”陈彤云说。

“记得当年我踏进大学校门时,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面带笑容的教务主任陈彤云老师。”首批学生、如今已是著名中医肝病专家的钱英教授说,那时,陈彤云每晚在昏黄的灯光下加班油印次日上课用教材的身影,是学生心中温暖的回忆。

1960年6月,因多年奔忙积劳成疾,正值壮年的丈夫哈玉民病逝,留给陈彤云的是未竟的事业和3个尚小的儿女。此时,她还不到40岁,却不得不一个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那段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陈彤云对自己说,“要跟差的比,好歹我还有事业,还能养活家庭。”

几十年后,已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医皮外科专家的她,回首过往,一脸淡定;而那份历经生活磨砺仍完好保有的自信、仁爱、端庄,也化为最好的化妆品,让她分外显现出岁月积淀的美丽。

from clipboard

露头角  术业专攻蜚声中医皮科

熟悉陈彤云的人都知道,陈彤云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与她永不言弃、乐观豁达又不懈追求的性格有直接关系。

1966年后,陈彤云离开了教育工作岗位来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她很快适应了这个转变,并在回归临床后专业精进。

在皮外科,陈彤云跟随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继续学习,积累了大量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经验与治疗方法。深得哈赵两位名老中医的学术精髓,加上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陈彤云不仅继承发扬了哈氏父子和赵炳南在中医皮外科领域的专长,对各种皮肤病的治疗颇具效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以治疗损美性皮肤病为主的临床特色,尤其擅长中医药治疗痤疮、黄褐斑、酒渣鼻、颜面激素依赖性皮炎、扁平疣、脂溢性皮炎、斑秃、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等皮肤病。

除了临证,多年的皮外科治疗经验还使她在外用中药及其制剂方面也造诣颇深。爱创新的陈彤云研制的“祛斑面膜”、“痤疮面膜”、“陈彤云消痤系列”等中药外用制剂,其疗效显著,很受患者欢迎。其中的“祛斑面膜”在1993年获得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师古而不泥古。如今,陈彤云仍然在积极了解和掌握中医学术发展和西医的研究动态,不断探索和创新,仍坚持在临床一线为广大患者服务。来看痤疮和黄褐斑的病人尤其多,她戏称自己是看痤疮和黄褐斑的“专业户”。

精神矍铄、体态优雅、衣着得体、皮肤白皙平滑,美丽的陈彤云已经成为自己医术最好的代言人。

from clipboard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

2013年7月19日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