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荣耀 | 2020年“荣耀医者”榜单揭晓 我院斩获7个奖项
发布时间:2020-11-27

光荣榜

“敬佑生命 荣耀医者”

国医大师柴嵩岩教授荣获“生命之尊”

刘清泉院长荣获“中华医药贡献奖”

呼吸科团队荣获“金牌团队奖”

乳腺科张董晓主任荣获“科普影响力奖”

呼吸科原庆主任医师荣获“战疫先锋奖”

急诊科裴晓璐护士长荣获“美丽天使奖”

北京中医医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11月25日下午,由环球时报社、生命时报社、伙伴医生联合主办的2020“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第五届公益活动盛典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常委副部长、十二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机关党委书记王一彪出席大会并致辞。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97家医院、429位医务人员、41个诊疗团队报名。活动由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专家和行业代表等组成评审团, 共同推选出179位医务工作者和11个先进集体。

柴嵩岩:生命之尊


柴嵩岩:中医妇科昆仑


专家小传:

柴嵩岩,生于1929年10月,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指导老师、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药工作70年,惠及患者近百万人次。“送子观音”蜚声海内外。首创“妇人三论”,完善肾之四最理论,形成二阳致病学说,柴氏妇科自成体系。中医妇科舌诊第一人。荣获中国福利会宋庆龄樟树奖,成为设奖25年来,首位中医药界获奖者。

子孙奶奶:一生守护妇幼健康

经过柴嵩岩辨证施治,逾10万名已经绝望的不孕症患者怀孕生子,柴嵩岩也被渴望生育的家庭誉为“送子观音”、“子孙奶奶”、“杏林凤凰”。

柴嵩岩看病有一个细节,她总是在诊桌上摆着一盒抽纸,这是为患者准备的。她在诊病时注意疏导患者情绪,她耐心的询问、亲切的态度、推心置腹的话语常常让患者积压的情绪一下子释放出来。常有患者说,柴老看病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

“现代女性不容易,工作、家庭压力大,要还赶上得了病,心里多苦。有的病人做了试管没成功,你想她心里多凉啊。”柴嵩岩说,“我理解患者的苦,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热爱我的专业了。”

柴嵩岩诊脉总用左手,一方面是因为左手触觉敏感,能更好地把握病情,另一方面是右手可以同时写字,提高看诊效率。”但很少有人知道,柴嵩岩因为长期用左手诊脉,肩背部有严重的变形,每次出诊都忍受着肩背疼痛的痛苦。聊到这个细节,柴嵩岩只是淡然地笑了笑,“人生就是这样,多为别人做点什么才快乐。”

一位曾经对生育已经绝望的患者这样写道:“我永远记得自己当时因为不孕四处求医的艰难和绝望,更记得当我看到柴嵩岩的时候,那种对柴嵩岩的坚信和莫大的期望。如果没有遇到柴嵩岩,我不知道我的求医路会辗转如何,更不知道我的生活会怎样。

当我得知怀孕以后,我和老公商定,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要给孩子起名叫松泽,意为是柴嵩岩的恩泽。等孩子懂事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她)这个名子的来历,更会告诉他(她),有一位柴奶奶,她是我们全家人一辈子的恩人,恩重如山。”

学贯中西:攻坚克难,自成一家

“妇幼健康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事业。于是,我选择了中医妇科。”柴嵩岩是新中国唯一一批由国家培养的中医学习西医本科生,通过5年的学习,学到了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特点,发现在治疗女性内分泌方面,中医妇科有很大优势。而妇幼专业承托着爱与希望,也奠定了她选择妇科的决心。

从1948年拜师陈慎吾,到1952年师从吴阶平,就读于全国首届中医药人员班学习西医,再到1957年就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柴嵩岩一直从事临床工作。七十载耕耘在妇科临床一线,她兼收大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倡“尊古学古,参今用今”,学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柴嵩岩学术体系”,从临床实用出发,完整而自成逻辑,分别在女性月经生理理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医辨证思辨方法、舌诊脉诊认证技巧诸方面,充实、完善了现代中医妇科学理论。

她完善了女性月经生理理论,强调顺应周期规律、顾护阴血津液、用药以柔克刚、调整气化功能、补肺启肾为临证思辨特点。按照中医辨证思辨方法,形成“肾之四最”、“二阳致病”的理论学说。她独创“种子论”、“土地论”、“水库论”的“妇人三论”。即“种地”(生育)要有好“种子”(卵子),有肥沃的“土地”(健康的子宫内膜),还要有“水”(阴血),三者要综合对待、调理,治疗不孕症。四诊尤重舌诊,强调辨舌诊病,辨舌立法,辨舌用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以舌象为诊断和用药的重要依据,近40年积累相关舌诊资料近3000份,堪称中医妇科舌诊第一人。在此基础上,性格坚毅的柴嵩岩直面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小儿性早熟等世界性疑难病症,执著研究,不懈探索,组方灵活、选药广泛、性味平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特别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不孕患者慕名向柴嵩岩求医问药。卵巢早衰被医学界认为几乎不能逆转,经她妙手,30%左右的患者卵巢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5%左右的患者成功怀孕生子,创造了中医药学的奇迹,也令西方医学叹为观止。

薪火相传:桃李芬芳,遍布京华

“我要抓紧时间,把多年积攒的病例病案、验方总结出来,把经验心得传授给年轻人。每周出诊时,我提前一个小时到,给徒弟们讲课。我还加快科研工作,带领团队运用中医理论及辨证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开展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让中医药造福更多女性。”柴嵩岩在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报告会上说出了自己对于后辈的期待。20世纪90年代以后,柴嵩岩开始带徒。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人好奇地问柴嵩岩:“您带徒弟,保留不保留?”柴嵩岩表示:“我不保留。我用5年时间悟出的道理,花5分钟告诉他们(徒弟和学生),他们这辈子就等于多赢得了5年!我期望让更多的人救更多的人,这是爱的事业,是善的事业!”

柴嵩岩胸怀宽广,心底无私,传道授业兢兢业业,培养后学呕心沥血。先后5次“师带徒”,将积累一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众多弟子,带出了一支强悍、整齐、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中医妇科团队,也带出了一个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多年来,通过讲课、查房、会诊、临床带教等形式,培养中医妇科人才无数,遍及京城各大医院,京华处处有柴门,为中医妇科事业的发展穷尽了一生的心血。

多年来,柴嵩岩的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继承人相继结业,已经成为奋战在祖国中医药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柴嵩岩不仅在医道上授业解惑,还常常教诲学生:“要做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好医生要甘于寂寞,但不能甘于平庸。我总在想,咱们得帮帮患者,为他们做点什么,多做点什么;替他们想得长远些、更长远些。”这些话是柴嵩岩的口头禅。

2020年底,《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床经验系列丛书》即将出版,该系列丛书历时5年,经历5-7次修改,一百多万字,柴嵩岩主编,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并持以绝对的诚信和科学的态度,依据中医学之原理进行编著的,考虑到各级妇科医生的参考、接纳和进而借鉴于临床的需求,该系列丛书是中医妇科的扛鼎之作。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在柴嵩岩的诊室,工作人员已经习惯曾经的患者带着孩子来看望柴嵩岩,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学生时代,柴嵩岩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能亲眼见证祖国的伟大历史时刻是她一生的骄傲,也使她立志将祖国需要作为人生前进的方向。

求学时,她勤奋用功,“总是愿意学点东西”;

从医70年,她不断钻研探索,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耄耋之年,她依旧深耕学术,不让自己“掉队”;

作为老师,她更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承下去;

91岁高龄,柴嵩岩依旧坚持出诊,秉持“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的信条,成全了无数父母渴望孩子的祈盼,缔造了无数生命的奇迹。

刘清泉  中华医药贡献奖

刘清泉:战疫中坚 岐黄亮剑


专家小传:

刘清泉,55岁,北京中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北京市“应急先锋北京榜样”、首都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科技攻关贡献奖、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医德楷模、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战疫亮剑 发挥中医药作用

刘清泉,第一位奔赴新冠战疫一线的三甲医院院长,首部针对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编写者、首家中医方舱医院的掌舵人,直面挑战无畏担当。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期间,疫情肆虐,55岁的刘清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前往武汉一线“战场”,来到风暴中心。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救治专家组中为数不多的中医药专家,刘清泉临危受命,深入“红区”,诊疗新冠重症患者。

随着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逐步清晰,刘清泉与专家组成员共同研讨,最终得出结论:新冠肺炎当属“湿疫”,感受湿毒邪气而发病。从而初步拟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证治方案》(第一版),后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发布,为全国中医药广泛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新冠病情,刘清泉确定了“祛邪必先扶正”的中医治疗原则,精准的认识到中医药的放矢之的。运用中医药激发自身防御抗病能力,达到祛邪与扶正固本相结合,使轻症患者趋向痊愈,中度患者控制其病情向重症、危重症转化。基于这一临床经验,刘清泉主动请缨,建设一家中医方舱医院,以中医药诊疗为主,武汉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第一家中医传染病医院,刘清泉担任院长。运行26天,收治564名患者,患者复阳率为零、轻症转重症为零、医务人员感染为零。江夏方舱医院作为此次战疫中的中医阵地,交出满意的答卷。方舱虽止,战疫未休,刘清泉继续穿梭在重症病房之中,以中医药为器,和其他医生们争分夺秒,一次又一次在“死神”手里抢人。

专攻疑难 中医不是慢郎中

浏览刘清泉的简历,最常见的词就是“急”。刘清泉出身急诊科,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西医结合防治突发传染病、脓毒症、耐药菌感染、MODS、心肺脑复苏等急危重症。在刘清泉看来,急危重症的治疗,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回顾中医几千年发展史,中医始终都在研究如何救命。

刘清泉曾参加人感染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工作;主持制定了汶川地震后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手册;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奔赴疫区参与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工作;作为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国内中医界率先引进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急诊床旁血滤、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极大提高了中医急诊的抢救成功率,较早地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复苏的研究,并在寒温统一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论治脓毒症的研究。刘清泉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最优秀的医生之一,尤其在中医急诊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主编完成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急诊学》《中医急危重症》《中医传染病学》。

无论在武汉一线还是在北京地坛医院,ICU、CCU,重症监护病房总能见到刘清泉的身影,他多年来坚持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来治疗急危重症。正是这一次次战“疫”,刘清泉积累了对传染病急性治疗的经验,关于现代医学、关于中西医结合又有了新的思考,多年重症医学与传染病学的研究,推动着他抽丝剥茧,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边界和尺度。在他看来,中医和西医,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擅长。西医讲究精准,好比一名“狙击手”,中医讲整体观念,善于排兵布阵。中西医相互融合,共同推进我们中国医学的发展,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根本。

糖果医生给患者多一些“甜”

刘清泉的微信名称叫“糖果小中医”,是女儿为他起的名,女儿说生病吃药太苦了,所以名字里要带点“甜”。这也正式刘清泉希望能传达给患者的的美好。对于看病已经近乎于“痴迷”,每周的门诊是刘清泉最放松的时刻,是他的充电时间。一上午的门诊,常常延长为一天的门诊,他不吃饭,偶尔抿一口水,很多跟诊的学生都坚持不下来,刘清泉却甘之如饴。有很多追随他几十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患者,都会守着时间来到刘清泉的门诊,患者们会自发排队,秩序井然。曾有一次,患者病情相对严重,但来的匆忙没有带够现金问诊,刘清泉毫不犹豫的掏出了自己的钱包替患者解了燃眉之急,像这样的小事在刘清泉身上时有发生。一次采访中,刘清泉提到患者,他说有些患者甚至为了看病要花费一周的时间才能来到北京,他让记者试想,一个患病的人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硬座,换乘各种各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北京,看上他的号,多么不容易。正是这一份真正的换位思考,刘清泉深知患者的不容易,从不怠慢每一位患者。出诊中的他永远保持满分的精力,满分的耐心,满分的专注。正是他的这份用心,给每一位患病的人在痛苦的疾病中,在苦涩的汤药中都加了那么一点甜,一些美好和希望。

酌古御今,中医药一直是护佑国人的巍巍灯塔,屹屹城墙。而正是有像刘清泉一样的国医志士,守护着中医药,传承着中医药,发展着中医药。他们清醒而沉稳,执着而通达。他们从未卸甲,日夜备战,时刻准备,以岐黄之术为器,亮剑风暴中心,守护泱泱华夏。

     呼吸科  金牌团队奖


呼吸科:逆行中医人,战疫急先锋


团队小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前身为建于1957年的呼吸组和肝病组,为国内最早建立的中医专科,拥有医院首席专家1人,正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7人,年门诊量达12万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援武汉:白衣执甲,尽锐出征

“本来定了到岳阳再转车去武汉,列车长得知我们是专家组成员,才特殊‘照顾’我们在武汉下车。”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王玉光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专家,王玉光临危受命,在除夕前夜紧急踏上了奔赴武汉的行程,作为曾经的抗击SARS战士,再次第一时间加入到抗击“新冠”的战斗中!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别专家指导组成员,王玉光主任到达武汉后,立刻奔赴临床一线,深入金银潭、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指导新冠救治。

为了全面了解疫情情况,王玉光从救治危重患者入手,通过200余例的诊治观察,收集数据,查阅文献,秉持“不困于旧论,不泥古守旧”的原则,坚持从临床实际出发,临床疗效为指导,将古方进行加减化裁治疗疫病,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一起20余日的通宵达旦,率先制定出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全国。

2020年1月25日是王玉光主任51岁生日,不同以往可以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身旁尽孝、可以跟妻儿欢聚一堂,这个生日,王玉光主任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没有家人亲手煮的长寿面,没有吃到家人准备的生日蛋糕,而是带着家人的牵挂,继续坚守在疫情第一线的临床救治工作中。王玉光主任一直记着恩师周平安教授的教诲,在疫情面前,医生就是战士。

1月27日,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陈明副主任医师和王天娇护士自告奋勇成为北京中医医院“北京援鄂医疗队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第一批战疫先锋,奔赴武汉。

初到武汉,工作强度和难度在不断增加,陈明医生和王天娇护士坚守岗位,迎难而上。在这场与病魔艰苦的斗争中,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最终打赢了武汉这一场攻坚战。

护北京:共克时艰,同在“疫”线

武汉战“疫”激战正酣时,北京也打响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战。呼吸科作为疫情的前线科室,迅速成立新冠会诊专家组,落实到每日专人值班,时刻待命疑似患者的会诊工作,确保无一遗漏,无一漏诊。

呼吸科的安全防护和诊治工作是重中之重,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焦以庆主任医师和祝勇副主任全力保证呼吸科病房及门诊病人诊治安全,怀孕在身的护士长杨濡放弃休息坚持工作,张圆医生积极参与了《新冠肺炎中医药综合干预专家指导指南》的修订,马家驹和卢幼然医生参与总结武汉临床病例,在院长刘清泉和主任王玉光的指导下,于中医杂志网络首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呼吸科创新模式以应对疫情高峰阶段的医疗工作,坚守阵地。在既往专病网络健康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全科医护人员24小时在网络病人群内值守,回答全国近24省市的肺间质病、耐药菌感染等疑难罕见病人(患者群达到近1000余人)的咨询和疫情防治问题,回答问题近600余次,并在群内预约患者就诊,极大缓解了疫情期间京内外患者就医难的问题。

在所有医护的共同努力下,呼吸科秩序井然,安全有序,实现了住院患者零感染,医务人员零感染。

除此以外,无论是援小汤山定点医院抗疫医疗队、还是援地坛医院抗疫医疗队,都能看到呼吸科医务人员的身影。

呼吸科原庆主任医师、马家驹副主任医师、护士王雪莹、护士王延华,加入到小汤山的战役队伍中。

呼吸科青年护师刘建国加入到援地坛医院医疗队,在ICU重症病房里,他被患者们亲切地称为“暖男”。由于具有丰富的呼吸疾病护理经验,刘建国在第一个班次很快适应了ICU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了呼吸机、血滤机、ECOM等仪器的使用和护理;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护理时他从容不迫;生命体征、血气指标监测,药物发放,抽血,协助患者翻身、吸痰、换药等常规护理更是不在话下。刘建国顺利通过了这场特殊的“考试”,从第二个班次起开始独立接管危重患者。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北京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0新增。

守初心:岐黄有术,战“疫”有方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暴发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我国医疗优势。

王玉光主任先后参与了国家卫计委五版、六版、七版新冠诊疗方案的修订,参加了北京地区新冠中医药方案一、二、三、四版制定,王玉光、张圆参与了北京中医药管理局新冠康复方案的制定,护理人员参加了新冠王玉光主任、周继朴主任、祝勇副主任参加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专家组,负责顺义、大兴、平谷、怀柔等区的划片指导、巡查任务。现场巡查共五次,举办了五次培训、24个专题培训,经网络直播,受众达到5万人次(辐射京津冀)。其中呼吸科团队人员作为骨干开展了11次专题讲座,提升了基层单位新冠肺炎疫情的基层防控与救治能力。疫情期间,呼吸科共发表新冠相关论文核心期刊19篇。

王玉光主任在新疆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又再次出征,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加入到援疆医疗队,参与到新疆抗击疫情的指导工作中。

战疫还未结束,中医人一直在路上……

张董晓  科普影响力奖  

张董晓:砥砺杏林路,不懈科普行


专家小传:

张董晓,44岁,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和大多数知名三甲医院一样,张董晓主任所在的北京中医医院同样是患者人满为患,医生的数量却相对有限。在美国和德国做乳腺疾病研修期间,她很羡慕国外的医生在门诊能和患者有半个小时的交流时间。但在国内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想给终于约上号的患者多一些病情的交代,另一方面却要面临诊室外更多等候患者焦急的催促;一方面期待给入院患者充分的方案解释,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投入将要开始的手术准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董晓从博士毕业后开始将患者感兴趣和经常提问的问题分类总结,不断撰写科普文章给患者阅读,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科普文章不仅被数十家专业媒体如《生命时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纸媒收录或转载,她还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湖北卫视《饮食养生汇》、澳亚卫视《三生有幸》等多家电视媒体普及乳腺疾病防治知识。在她一篇篇生动的科学知识普及中,“乳腺科张董晓”这个微博账号不知不觉间也拥有了20多万忠实粉丝。

张董晓常说:“医学科普使受益患者量放大千倍、万倍”。平时一天的门诊下来她常常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能帮助到的患者也只有不足百人,临床上很多问题会被患者高频问及,如“摸到一个肿块,是乳腺癌吗?”,“要上班了,如何继续哺乳?”,张主任将这些问题撰写了《乳房有肿块要做哪些检查?》《职场妈妈背奶秘籍》等科普文章,患者读后豁然开朗。撰写的问题都是患者感兴趣的共性问题,所以有很高的阅读量,一篇文章有数十万次的点击,使得同样时间内可以帮助千倍、万倍的患者,减少了患者千里迢迢打飞的或坐夜车来面诊的痛苦。而针对大众比较容易忽视的乳腺癌早期症状乳头溢液等,张主任书写了《溢液并非乳汁,别让乳房哭泣》、《发现乳腺癌早期的蛛丝马迹》等文章,提倡早查早治,提升大众健康素养。

张董晓认为医学科普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健康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人文关怀上。一些乳腺癌术后患者因为乳房全切会产生自卑的心理,针对患者心灵的伤痛,张董晓书写了《永远不要因为胸前的疤痕而耻辱,它只是意味着你比试图伤害你的病魔更强大》,而遇到了许多哺乳期的妈妈为了孩子能喝上母乳,经历了钻心痛、夜不能寐、脓肿切开、千里求医等诸多波折,她们的伟大让医生动容,张董晓撰写了《中国的妈妈有多伟大,看乳腺病房里妈妈的表现就知道》。这些文章不仅是对患者的一种激励和安慰,也鼓舞着更多正在经历伤痛的人们。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书写科普文章,虽然劳累,但她多年如一日无偿坚持于这一事业。除了撰写文章,张董晓还义务到社区、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科普讲座。开通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普大讲堂,受疫情影响,将线下的讲课改为线上,仍联合乳腺科诸位同事,每月为患者传经送宝。

所有的坚持都是源于热爱,对医学的热爱,让张董晓在科普的路上不懈前行!

原庆  战疫先锋奖  

  

原庆:战“疫”展示中医力量


专家小传:

原庆,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支援小汤山医院医疗队队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学院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2020年被评为第七届北京优秀医师等称号。

在新冠疫情暴发最初,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原庆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从大年初一开始坚持每天出门诊。2月10日开始,原庆作为北京中医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队长,和队员们在小汤山定点医院连续奋战近4个月,出色地完成了抗击疫情任务,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战“疫”:“没想到中药效果这么好!”

“之前在国外不了解中医,没想到中药效果这么神奇!”在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的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吃的第一口药是汤药。北京中医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整建制接管B2病区,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突出中医药优势。

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疗效世界瞩目。原庆作为北京中医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队长,不仅是做为一名医生要治愈新冠肺炎患者,还是代表祖国的医疗水平,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治疗的效果。

同时让原庆心灵深处更加深深体会到的是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灾难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国籍,不分贫富,望着患者那种求生眼神,更加让他觉得责任重大,更要坚定信心,科学应对,必须打赢这场战争。

原庆收治的第一名新冠患者是一位在英国居住多年的留学生,在国外“群体免疫”的理念下,非常紧张害怕,结果刚刚回国就出现发热、咳嗽,确诊为新冠肺炎(普通型)。

“我是不是治不好了?如果不行了,我想见妈妈最后一面。”患者拉着原庆医生的手问。面对无法预知的疗效,患者精神几乎崩溃,处于一种绝望的状态。

原庆安慰患者说,虽然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是病情不严重,医生会尽最大努力治疗,虽然目前西药治疗的疗效不确定,但是祖先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中医药理论。为患者耐心讲解了中医中药历史沿革,祖先是如何利用中医中药一次次战胜重大疫情的,也给患者看了医务人员每天都在喝中药进行预防的视频,经过2个小时的沟通交流,患者终于决定尝试中医药。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患者连喝了三付汤药下去,体温恢复正常,咳嗽、胸闷的症状也有好转,过了一个多星期,再次复查胸片明显改善,她由衷感叹“中医药这么神奇啊!”

在小汤山医院抗击新冠疫情的时间里,原庆带领医疗队员们采取中西药结合,中西药并进的治疗措施,刚刚开始使用西药,在西药没有进展的情况下,他们征求患者意见,为患者讲述中医药知识,救治的病人情况、经历,让患者认识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一起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同打赢了这次抗疫保卫战,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初心:敬佑生命,感恩患者

谈起从医生涯中的“关键时刻”,原庆印象最深的还是2003年治疗的一位患者。那时原庆还是一名研究生,有一例患者考虑肺部占位性病变,胸腔积液,需要做胸腔穿刺抽液。

上级医师安排原庆与患者谈话并行穿刺手术。当时的原庆虽然已经做过几例穿刺了,但是每次都不顺利,导致去和患者谈话的时候显得很紧张。

没想到患者并没有觉得他是“新手”而产生不信任,反而安慰原庆说,“原医生,你刚才把操作的目的,过程和风险交代得很清楚,但我看出来你很紧张,没关系的,年轻医师总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不然,那些大夫老了,谁来接班呢?我知道我的病情很严重,但是我愿意让你给我做手术,你可千万别紧张啊,我也不想你失败啊!哈哈……”

患者爽朗的笑声,让原庆非常感动,彻底消除了紧张情绪,变得自信起来,接下来的操作变得异常顺利。而且患者很满意,抽完胸水后,憋气症状得到改善,家属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那一刻,原庆真正感觉到做一名医生,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的幸福和快乐,也更加坚信在面对病魔的时候医生和患者是可以同舟共济、共同携手的战友,也让他真正觉得医生应该敬佑生命,感恩患者,是患者的付出奉献,才给了医生成长的机会,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的信念!

裴晓璐   美丽天使奖 

   

裴晓璐:有温度的中医护理人


专家小传:

裴晓璐,47岁,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曾任急诊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北京护理学会ICU专科护士、静疗专科护士,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急危重症学组第一任组长。2020年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

认真工作,重视年轻护士的传帮带

裴晓璐是一名急诊科护士长。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二个小时,无论前一天的工作多么忙碌疲惫,第二天早晨裴护士长肯定会准时出现在楼道里,带领全体护士对所有的危重患者进行床旁查房。急诊科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窗口单位,护士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收治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病人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裴护士长要利用这短短的三十分钟检查每位患者病情、所有管路、皮肤情况,对危重患者还要亲自换床单、铺尿垫,最后将查房的情况进行小结,根据病情分出轻重缓急,最后还要进行一个知识点的小讲课。查房对于裴护士长来说是视为一天最重点的工作之一。查房不仅能预见性发现问题,及时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也是护士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和患者家属沟通的最佳时机。这个工作习惯一坚持就是7年,年轻护士成长了,纠纷隐患也排除了,急诊科的医患关系也拉近了。

疫情就是命令,防护服可以隔离病毒却不能隔离情感

庚子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长、抗疫老兵,奉命留守医院,虽然不能驰援武汉,但始终以支援武汉、小汤山医院的同事为榜样,认真学习新冠肺炎的每一版诊疗防控指南,快速成立急诊科抗疫核心护理组,带领护理团队修订疫情期间预检分诊制度流程,严把急诊科就诊患者、陪检人员、陪护探视管理关,指导培训科内及援小汤山医疗队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流程,身先士卒,与一线护理人员一起进入隔离病区共同战斗,随时关注年轻护士的思想动态,激励年轻护士增强战必胜的信心。医院核酸门诊建设初期,负责门诊、急诊、住院患者、本院职工的核酸筛查工作,带领护理团队制定出一套完善可行的工作流程,设计出流行病学调查、核酸知情同意二维码以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患者聚集。

疫情期间防控工作和危重患者的救治是急诊科的双重任务,一天上午,一位门诊患者在CT室突发猝死,接到请求支援的电话后,裴护士长一边安排医护人员准备抢救物品,一边和急诊科副主任彭伟冲出急诊科飞奔到CT室立即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转运过程中为了保证有效的救治,需要不间断心肺复苏,裴护士长一路伏在患者身上为患者持续做胸外按压,把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后,患者自主心率逐渐恢复,这时裴护士长才发现患者因为猝死尿失禁,尿液已经把自己的裤子都浸透。患者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裴护士长才悄悄的离开抢救室换下被患者尿液浸透的工作服。厚厚的防护服隔离了病毒,却没有隔离医患之间的感情,真心付出换来了患者多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和锦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裴护士长一直以认真工作诚信待人为准则,在她的努力下,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她将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脚踏实地的工作。

供稿/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