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过后马上就是三伏天了,北京地区也开始出现高温、闷热的天气。我院急诊科根据暑季时令特点,特推出“祛暑饮”代煎汤剂。“祛暑饮”以香薷、厚朴等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祛暑化湿、行气和胃之功效。为工作、学习忙碌的您在三伏天带来一份清凉。
温馨小提示,如果您需要“祛暑饮”,可以到急诊科或杂病科找医生开具处方。
小暑已至,湿热天气来袭,加之在公共场所需要戴口罩,容易造成中暑。今天,急诊科医生就和您聊聊如何预防中暑。
1. 足量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如果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饮用凉水500—1000ml,水温不宜过高,应少量多次饮用,可适当喝些运动饮料,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2. 饮食清淡、合理休息
少吃高脂、油炸食物,饮食尽量清淡,均衡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水果蔬菜;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空调直吹。
3. 穿着适宜、做好防晒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选择轻薄、宽松、浅色系的服装。同时要注意防晒,可佩戴遮阳帽、太阳镜、遮阳伞,涂抹防晒霜。
4. 高温户外活动需谨慎
高温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如果一定要在户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并且避免太阳直晒。
5. 关注高危人群
老年人、婴幼儿、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在高温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均是中暑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多的关注及照顾。
6. 增强自身“热抵抗力”
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对高温的耐受力会下降,应当选择清晨或傍晚的时候关闭空调,抽出一些时间到户外活动,提高自身的“热抵抗力”。
7. 不要将婴幼儿、儿童单独留在车内
即使户外温度并不高,在阳光的直射下,汽车内的温度仍会迅速升高,并且造成车内人员中暑,甚至有死亡的风险,近年来这样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单独留孩子在车内。
8. 随身携带防暑物品
高温天气外出时最好随身携带饮用水、风油精、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不慎出现中暑症状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前往阴凉通风处,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症状严重者则需要送至医院诊治。
供稿:急诊科
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