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肺病专科联盟、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及罕见病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肺病专科联盟年会暨北京中西医结合呼吸学术年会”在京开幕,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2500余人次参加会议。
本次大会为期三天,汇聚了来自全国呼吸病学、中医肺病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旨在打造一个高水准、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策略与未来发展方向。
肺病专科联盟理事长、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在致辞中代表学会及组委会欢迎与会专家同仁。他指出推动中西医学科的深度交融与创新,是应对呼吸系统疾病及疑难罕见病临床挑战的必由之路。并强调本次年会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通过多学科思维的碰撞,启迪智慧,凝聚共识,共同为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本次年会以其前瞻性的议题设置、深厚的中医底蕴与前沿的现代医学视野,吸引了广泛关注,内容覆盖肺高压、间质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罕见病、呼吸道感染、呼吸康复等众多热点与难点领域,充分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在呼吸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
诊疗精进与中医智慧
北京朝阳医院李积凤以《肺高压及相关右心衰防治进展》为题作报告。詹曦、陈刚分别就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和尘肺病的全肺灌洗技术分享最新诊断与治疗规范。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李雪、张宗学分享病毒感染间质病诊治和炎症性疾病中西医诊治进展。
本次年会的一大特色是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的深度对话。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晓梅对《肺瘘与肺痹中医溯源及辨证解析》进行了深刻阐述,为理解现代间质性肺病提供了古老而崭新的视角。北京中医医院王北分享了“燕京中医风免”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中医学术流派在新时代的活力。在慢阻肺领域,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赵小鹏对《慢阻肺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丁玉龙则介绍了《慢阻肺艾灸治疗的精准化临床干预策略》,从辨证选穴到疗效优化,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精准与科学内涵。
国际指南与年度总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民作年会工作总结,回顾了过去一年学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绍宏、中日友好医院王诗尧分别对《ATS/ERS间肺新分类》进行了影像学和更新要点的深度解读,将国际最前沿的间质性肺炎分类标准引入国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穆荣则对《2025“ERS/EULAR”CTD-ILD指南》进行了解读,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疗提供了权威依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靖对“ILA筛查与诊治进展”进行了探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檀分享了《肺间质病的四季的中医证治与用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肖伏龙介绍了睡眠相关罕见病。
会议内容精彩丰富,涵盖早期筛查、季节辨证及罕见病等多个维度。专题讨论环节围绕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侵袭性真菌感染、进展性肺纤维化等议题展开。王玉光主持的肺病联盟理事会及年度工作总结会,为业内同仁提供了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契机。
基层实践与未来展望
中日友好医院张洪春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基层慢性呼吸疾病管理中的思考与实践》,切中我国呼吸慢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北京协和医院徐凯峰带来的《呼吸罕见病概论及临床诊治进展》,将这一相对小众但至关重要的领域带入大众视野,凸显了大会的全面性与人文关怀。
在技术创新方面,北京天坛医院张杰分享了《慢阻肺介入治疗新进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劲平则通过线上方式汇报了肺功能检查的新进展。康复治疗作为疾病管理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充分重视,郭丽娅、闫莉等均就此发表了专题演讲。王玉光以《国际间肺新分类病证的中医药实践》为题作主题报告,该报告为中医药智慧应用于国际新疾病分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次肺病专科联盟年会成功搭建了贯通中西的对话平台,通过深入解读国际指南、分享临床研究成果、探讨中医经典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规范化、精准化和个体化进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两种医学体系的互补与融合,是未来攻克呼吸系统重大慢性疾病、提升全民呼吸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次大会的成果,将为未来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注入强劲动力,惠及广大呼吸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