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妙手 | 三年造口之痛求医无门,宽街中医助七旬奶奶重圆“正常排便梦”
发布时间:2025-11-04 作者:外科诊疗中心 刘鹏

“肚子上的鼓包一天比一天大,每天换造口袋都得折腾半天。”70岁的林奶奶(化姓)抚着右下腹部凸起的“大鼓包”,语气里满是无力。

这个鼓包,再加上腰间常年挂着的造口袋,已经整整困扰了她3年。“能像正常人一样从肛门排便”这个简单的愿望,在多家医院的婉拒中渐渐成了奢望——直到她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普外/肿瘤外科的诊室。

三年叠加造口之困 求医路屡屡碰壁

三年前,林奶奶因乙状结肠癌合并梗阻接受了根治手术。可术后没多久,她的右下腹部就冒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包块:平躺时能缩回去,一旦站起来、咳嗽或用力,包块就像吹气球般鼓起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包块的直径从12厘米慢慢长到了30厘米,足足有足球大小,而她的腹壁也薄得只剩一层皮肤,轻轻一碰都让人心慌。

林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造口“收回去”,摆脱造口袋。可她辗转多家医院,医生们看到她复杂的病史——肠癌术后、巨大腹壁包块、造口依赖,均以“手术风险太高,我们做不了”婉拒。

一句“我这里可以做” 让绝望者重燃生机

就在林奶奶快要放弃时,当地医院推荐她到北京中医医院普外/肿瘤外科试一试。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林奶奶找到了副主任医师叶晋生。叶晋生查阅病历与CT影像后发现,林奶奶不只是简单的腹壁疝,而是切口疝合并造瘘口旁疝,再加上之前做过肠癌手术,腹腔里很可能有粘连,他耐心地向林奶奶解释病情并告诉她可以通过手术解决,不仅能把疝修补好,还能把造口还纳回去,重新恢复正常排便。这让濒临绝望的林奶奶重新看到了希望。

from clipboard

CT显示巨大腹壁缺损

多学科协作攻坚手术 中西医协同加速康复

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普外/肿瘤外科联合麻醉科、ICU、肿瘤科、消化科开展多学科会诊,从手术方案设计、麻醉风险评估到术后康复计划,专家们都认真进行了探讨商定。

一场历时近5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在腹腔镜下,医生实施了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与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全程出血极少,且未损伤周围血管与肠道,两个核心问题一次性解决。

术后康复阶段,团队为林奶奶定制了“西医护航+中医调理”的专属方案:

西医治疗:通过注射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24小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及腹部体征,严防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中医干预:结合林奶奶“中气下陷”的证型(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给予“人参大黄汤”加减口服——人参益气健脾,弥补手术对身体的耗损;大黄通腑泄浊,助力肠道功能快速恢复;同时搭配足三里、中脘穴贴敷理气通腹药膏,进一步加速胃肠蠕动,缓解术后不适。

术后第7天,林奶奶已经能顺利进食米汤、藕粉等流食,精神一天比一天好;术后第9天,她达到出院标准,终于可以卸下造口袋、轻松起身。

出院那天,林奶奶满怀感激地道别:“是您让我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太感谢了!”

from clipboard术前腹壁巨大包块

from clipboard

术后腹壁恢复正常形态

造口旁疝与造口还纳,这些要知道

1.什么是造口旁疝?为什么会发生?

造口旁疝是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指腹腔内的肠管、脂肪等组织,从造口周围腹壁的薄弱处突出,形成肉眼可见的隆起包块。

常见诱因主要有四类:

造口手术会破坏腹壁的完整性,导致局部肌肉力量减弱,形成天然“薄弱区”;

术后腹压增高,比如频繁咳嗽、长期便秘、提重物等,会加重腹壁负担;

高龄、肥胖或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腹壁肌肉力量变差,抗压力下降;

有既往腹部手术史(如林奶奶的乙状结肠癌手术),会增加腹壁粘连、肌肉修复不良的风险。

2.造口旁疝有哪些症状?哪些信号需要警惕?

典型症状:造口周围出现“可复性包块”——平躺时缩小或消失,站立、咳嗽、用力时增大,部分人可能伴随腹胀、腹痛、下坠感;

危险信号:若包块突然变大、变硬,无法按回腹腔,同时伴随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可能是“疝嵌顿”,需立即就医!一旦延误,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危及生命。

3.什么是造口还纳术?哪些人适合做?

造口还纳术,简单说就是将之前引出体外的肠管重新放回腹腔,恢复肠道正常通路,让患者能通过肛门排便的手术。但并非所有造口患者都能做,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

原发病(如肠癌、肠梗阻)控制稳定,没有复发或转移迹象;

肠道功能正常,无严重炎症、狭窄或复杂粘连,能支撑正常排便;

患者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比如心肺功能良好、无严重基础病(如严重心衰、呼衰)。

4.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术后,中西医结合有啥优势?

西医优势:通过精准手术修补疝缺损,直接解决核心问题;术后抗感染、纠正营养失衡的治疗,能有效降低出血、感染等风险,为康复打下基础。

中医优势:①用“人参大黄汤”等方剂益气通腑,既能弥补手术对正气的耗损,又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术后腹胀、便秘;②通过足三里、中脘穴贴敷、艾灸等外治法,温和改善胃肠功能,减轻术后疼痛;③脐周芒硝外敷可软坚散结,帮助消除腹腔肿胀,加速恢复。

普外科门诊——疝病专病

1.疝病简介

疝病,也被称为“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的一部分离开其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其他部位的病症。疝病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如胸和腹部,其中以腹部最为常见。

疝病根据内容物是否突出体表,可分为内疝和外疝;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膈疝、腹壁疝等。不同类型的疝病具有不同的症状,如腹外疝可能会形成包块性改变,膈疝、食管裂孔疝可能引起烧心和反酸等。

疝病的主要原因是组织结构薄弱或缺损,以及异常的腔内压力增高。对于疝病的治疗,方法因类型而异,但大多数疝病都需要手术治疗,尤其是当疝块较大或出现嵌顿时。然而,对于部分疝病,如无症状的食管裂孔疝或婴儿的脐疝,可能无需治疗或有可能自愈。

预防疝病的主要方法是避免受伤、负重、咳嗽、啼哭,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避免久坐或频繁的重物提举等。对于已经发生疝病的患者,需要定期体检和观察,并在发现任何疝病状况恶化的迹象时立即就医。

总的来说,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和降低其发病率。

2.特色优势

微创治疗方法,减少手术创伤;

个体化治疗措施,解决疑难复杂问题;

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中医方法、加速术后康复。

3.诊治范围

各类疑难及复杂疝(造瘘口旁疝、切口疝、腰疝、腹股沟疝、股疝、脐疝、闭孔疝、盆底疝、会阴疝等);

腹壁肿瘤(腹壁原发肿瘤、肠癌腹壁转移、腹膜癌等);

膈疝、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疾病。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