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成立拉萨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出了首张中药饮片处方,让传统中医药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这是北京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干部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李享的高原使命。从繁华京都到雪域圣城,他跨越的不仅是3600米的海拔,更是一场医者仁心的远征。
承前启后:让中医药在高原扎根
2024年7月,李享奔赴高原,刚到拉萨时,他面临着三大挑战: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高原地区缺氧、高寒,昼夜温差大,这些环境特点决定了疾病的表现和处理方式都与平原不同。”他解释道。更值得一提的是,藏族同胞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信仰背景,“我们的治疗必须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
2024年11月11日,拉萨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正式成立;2025年6月20日,中医(藏医)诊疗中心揭牌。这两个日子的背后,是京藏医疗融合的生动实践。中医科的成立,是一场跨越数年的"援藏接力"。早在李享赴藏之前,前几任北京援藏干部就已为中医药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北京中医医院援藏干部、时任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汪红兵的积极推动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初步建立了中药颗粒药房,首次引入了中药配方颗粒系统,满足了患者基本的中成药用药需求。同时,援藏专家们通过开展定期门诊、组织义诊活动,逐步培养了当地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信任,为中医科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群众基础。
李享特别提到一位藏族同事:“他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之前因为缺乏中医平台而从事西医工作,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目前,中医科已经发展到4人规模,开启了中医与藏医融合的新探索。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则是藏药紫草膏的研发,一位骨科护士长将自制紫草膏用于压疮护理已有十年历史,李享牵头拉萨市人民医院及北京中医医院团队,在此基础上融入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学术思想,加入中药成分,让传统的藏药验方焕发新的生机。如今,加味紫草膏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
2025年8月5日,李享为患者开出了首张中药饮片处方,标志着拉萨市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同时,中药饮片已基本纳入西藏自治区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确保群众“用得上、可报销”,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医药负担。
生命接力:中医护航下的冠脉介入手术
4月,一位78岁的藏族老人因严重心绞痛被送入医院。检查发现,老人的前降支血管95%狭窄,几乎完全闭塞。李享带领拉萨本地的冠脉团队,为老人成功实施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团队应用北京中医医院的“益气活血法”和特色方剂“参元丹”,保护患者放入支架后的心肌损伤,为术后恢复提供了双重保障。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介入围手术期心肌保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我们不仅要会做手术,更要做好手术后的康复和长期管理。”李享表示,"中西医疗法的有机结合,让患者获得了双重保障。"这也意味着,高原上,很多像这位老人一样的心血管患者,能在家门口的医院,获得融合京藏精华的中西医双重保护的优质医疗服务。
医疗创新: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高原模式
作为科教科主任,李享牵头建立了拉萨市高原健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提出了“125战略”——即1个平台,2个数据维度,5个研究方向。一个核心平台即为拉萨市高原健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整合拉萨市及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高原健康数据库和研究体系。两个数据维度包括拉萨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形成区域性的健康数据网络;以及整合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等多学科的临床数据,实现跨学科的数据共享与研究协同。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妇产科高原疾病研究、呼吸系统高原适应研究、精神睡眠障碍研究、心血管疾病研究,以及中医药在高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我作为中医出身,特别将中医药研究纳入重点方向,就是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探索高原疾病防治的新路径。”李享表示。“目前已经收集了1200多人次的中医药干预数据和200多名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这些宝贵的数据将为高原医学研究提供支撑。”
此外,他还组织北京市“组团式”援藏专家开展教学授课,形成了当地医院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品牌。“每个援藏专家讲授自己最专业的知识,让学生享受到北京医院专家的教学。”
心灵洗礼:“在高原,不只是医生,更是使者”
当被问及援藏带来的改变时,李享用了三个词:格局、超脱、协同。
“站在高原,海拔高,视野也要高。”他动情地说,“在拉萨,会让你反思自己,让心灵更加纯净。”最让李享感动的是义诊时的场景:“无论是去寺庙还是牧区,我的病人总是最多的。藏族同胞对传统医学有着深厚的信任,这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如今,李享原本的援藏期已满,但他选择再多留一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能留下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计划包括撰写《高原疾病临床案例集》,继续推进高原健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以及开展中藏药结合的创新研究。
人间山海有界,医者仁心无疆。在一位位宽街人的接续奋斗下,雪域高原的健康图景将持续铺展——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持续精进,患者获得中西医双重保护的优质服务、危重患者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救治……一点一滴的涓滴变革,最终汇聚成守护当地群众健康的宽广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