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的首届首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上,经过激烈角逐和专家评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参赛项目脱颖而出,斩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及优秀奖2项。
金奖 消化中心 李丹艳
《基于“土爰稼穑”理论“态-靶”共治疗法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中药新药研发》
获奖感言:以草木之性,调和脾胃之衡;以创新之火,点亮传承之路。
项目简介:本项目基于负责人所在团队张声生教授创新提出的“五态一癥”病机学说,结合“土爰稼穑”经典理论,采用“调态”为本、“打靶”为标的共治策略,以“调态消癥”为核心,开展用于治疗本病的中药新药研发。研究表明“调态消癥”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并在一定程度达到病理的降级,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获奖者介绍:李丹艳,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及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等学术职务;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及共识3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2项。
银奖 心血管科 石皓月
《改善糖尿病心肌代谢中医药功能性饮品—院内制剂益气生津散的研发》
获奖感言:守中医血脉之根,融现代科技之智,让院内制剂在心脉间迸发新力量。
项目简介:通过临床及基础研究,观察益气生津散对糖尿病心肌代谢的改善,推进院内制剂——益气生津散的药物研发。
获奖者介绍:石皓月,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西医内科教研室秘书,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主持局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1作发表SCI 2篇,核心期刊若干,参编《经方治验百案》《宗中汇西临证实录》。
铜奖 心身医学科 王鑫
《电针结合数字疗法干预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
获奖感言:将中医与数字疗法结合,致力中医健脑系统产品研发,进行中医特色数字化认知、运动、音乐训练,让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项目简介:通过电针结合数字疗法干预轻度认知障碍受试者临床观察,评估电针及数字疗法的疗效,以期获得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案,为针刺干预轻度认知障碍提供高级别的临床循证证据。
获奖者介绍:王鑫,医学博士,心身医学科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市“青苗”人才、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主要致力于针刺干预中枢神经损伤及神志病的研究,特色针灸技术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主持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累计发表国内外学术文章8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发表SCI全文9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4项科研奖励。
优秀奖 皮肤科 陈维文
《基于黑布药膏的微针与火针序贯疗法防治瘢痕疙瘩中医外治技术研发》
获奖感言:承先贤之志,启后浪新章。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守护生命、普惠民生的不竭动力。
项目简介:本项目创新性整合微针透皮技术与火针消融技术,通过“物理打孔+中药促渗+热凝祛瘀”三步骤,构建高效序贯疗法,探索其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建立“微针透皮-火针祛瘀-中药修复”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中医外治方案。
获奖者介绍:陈维文,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中医医院首届“优秀青年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优秀奖 门诊部 袁梦
《互联网+中医协定处方门诊探索与实践》
获奖感言:承传 日新——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项目简介:项目核心研究中医协定处方标准化,制定统一规范与质控标准;融合中医药理论与互联网技术,开发智能诊疗模块及小程序协定处方功能;建立患者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技术上,本地化部署DeepSeek模型支撑AI预问诊与语音病历生成,实现医患高效沟通;医药方面验证经验方临床效果,监测不良反应保障安全。
获奖者介绍:袁梦,医学硕士,主治医师,2011年入职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17年调入门诊部,长期从事门诊医疗管理与互联网诊疗运营管理工作,现为北京中医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兼任北京市门诊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青年委员等职务。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北京中医医院青年创新成果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医院在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扎实成效。未来,北京中医医院将持续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青年职工的创新热情,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建设健康北京、健康中国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