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北的74岁李奶奶,因发热1周,意识变差,右侧胁肋疼痛,在当地医院就医,由于病情危重,遂转至北京某医院就诊。
经检查发现李奶奶肝脏内有一巨大脓肿,直径达9cm,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仅9×10⁹/L、急性肾衰竭、肝功能异常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考虑脓肿位置靠近肝门,经皮肝穿刺引流难度大、风险高,血滤穿刺置管及抗凝过程也存在极高风险。
不到24小时,李奶奶病情持续恶化,高热不退,还出现了嗜睡、呼吸窘迫加重、皮肤多处瘀斑。家属联系转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寻求中医药治疗。
李奶奶入院时心电监护显示:HR:105次/分,RR:23次/分,BP:130/70mmHg,GCS E3V3M5,氧合指数146mmHg, KDIGO分级3级,SOFA评分13分。超声检查见肝内混合回声团,范围约8.8×7.9×6.3cm。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腾飞查房分析认为,此时治疗重点在于阻断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病势进展,肝脓肿尚未完全液化、凝血功能极差,此阶段非穿刺最佳时机,决定采用急诊危重症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刘清泉教授治疗外科重症经验方案,全程采用中西医融合方案攻克疾病。
第一阶段 中药重剂频投 快速阻断多脏器功能衰竭进程
李奶奶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大便数日未排,本病属于肝痈危重症、痈毒内陷、热邪炽盛,病势垂危,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柴胡汤加减(重用大黄等)清热解毒、通腑排脓,第一晚共服用2剂(累计大黄180克、附子60克、芒硝60克),晨起生命体征HR:91次/分,RR:23次/分,BP:184/102mmHg、GCS E4V4M6,氧合指数352mmHg, KDIGO分级3级,SOFA评分12分。服药3天后李奶奶胁肋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转,1周后凝血功能逐步改善,血小板回升至正常范围,肾功能恢复正常,为后续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 补气托毒 促进脓肿局限液化
在准备手术阶段,李奶奶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7.5℃,意识不清,舌淡苔白,脉沉细,生命体征HR:75次/分,RR:16次/分,BP:162/76mmHg,GCS E3V3M4,氧合指数232mmHg, SOFA评分5分。
为排查脑内病变,完善头CT检查发现右侧小脑有一个直径3.3cm的脑脓肿,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邪毒未尽,予益气聪明汤(生黄芪、炙甘草、党参等)健脾益气、升举清阳、托毒外出。
服药3天后,李奶奶意识逐渐恢复,体温降至正常,晨起生命体征HR:81次/分,RR:14次/分,BP:145/74mmHg,GCS E4V5M6,氧合指数323mmHg, SOFA评分3分。患者此阶段全身状态改善,超声查看肝脓肿已经充分液化,肿瘤科樊庆胜主任医师团队为患者实施CT引导下肝穿刺引流术,成功引出深黄色浑浊脓液。
第三阶段 补气消痈 促进全身机能康复及肝、脑脓肿吸收
术后李奶奶再次转入ICU,神志清楚,可正确对答,无发热,小便正常。辨证为痈毒未尽而正气渐复,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透脓散、白金散加减,补气消痈、清热解毒、化痰通络,并鼓励患者早期康复训练。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急诊与危重症救治中心主任郭伟全程指导抗菌药物的降阶梯使用。在中西医融合救治之下,患者抗生素暴露时间和种类明显减少。在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的帮助下,李奶奶顺利实现从卧床到自主活动的功能恢复。
术后1周复查脓肿明显缩小,脑脓肿也较前缩小,肝功、肾功、凝血、感染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术后2周好转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肝脓肿是细菌、真菌或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患者常表现为高热,肝区持续性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剧增,浑身乏力,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可通过超声、腹部CT及抽血检查确诊。若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0%~30%。中药能辅助退热排脓、改善症状,促进康复。糖尿病患者、肝胆疾病患者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和腹痛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