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赵鲁卿主任医师、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赵京霞研究员荣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支持。
首医优秀青年人才项目是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国家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为目标,鼓励已取得较好成绩的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研究,为争取高层次人才项目、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需求提供坚实基础。
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北京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12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26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共同参与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共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企业转让2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4项。
兼任中国医促会中西医结合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北京市卫健委首届“未来之星”重点培育对象,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等。
作为共同负责人成立了北京市中医系统第一家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整理挖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的用药规律和特色,多方面验证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创新构建了可实现炎症部位靶向释放的清化祛瘀健脾纳米中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纳米中药可明显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提升抗炎疗效。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参与构建了以寒、热、虚、实为“纲”,脾胃虚寒(弱)证、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治新方案,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验证,该方案临床疗效显著。
主要进行中医药调节皮肤免疫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和卫生系统215高水平人才。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2部。
目前兼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青年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免疫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学科流动项目主任。
积极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分子药理中心等多位科学家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网络,促进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曾于2017年至2020年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访问学者工作,主要从事抗脓毒症细胞焦亡的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筛选出了多种具有抗细胞焦亡作用的天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