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明医 | 特别贡献 | 李乾构:用“六心”对患者,​领航现代中医脾胃病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30 来源:本文转自《健康报》

一方诊室安坐,往来性命相托。

出入圣工妙手,调纵温凉寒热。

他们点亮心灯,共举生命之光;

他们精研仁术,初心纤尘不落。

致敬荣获北京中医医院“宽街明医特别贡献奖”的前辈医师,让我们共同感受明医风范,感恩谆谆教诲,感悟医者仁心。

用“六心”对患者 领航现代中医脾胃病发展

李乾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工作60余载。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查批准为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形成独特的调肝理脾学术思想,提出调脾十五法、治胃十五法。他发起并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胃肠病学专著《中医胃肠病学》,成为国内编撰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的第一人,是当代中医脾胃学说奠基人之一。

“我是穷苦出身,下决心要当医生,给乡亲们看病”

从医以来,李乾构一直坚持风雨无阻地出诊看病。至今,他每周仍然要出3个门诊。“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不能爽约。”他说。为此,他几乎不会停诊,遇到患者请求加号总会心软。“带徒讲课也都是约好了的,一旦变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安排,不能乱改。”因此,他也雷打不动地讲课答疑。进了他办公室的,不管是正式徒弟,还是本院大夫、进修医生、研究生,他都欢迎。

医院规定早上8时上班,李乾构总是7时许就到岗。“先给徒弟们讲课,7时30分左右开诊,看完病再总结答疑。”他解释,这样安排虽然自己需要早起,但既不影响当天的患者就诊,也可以让旁听的年轻医生能在8时准时回去工作。工作之余,李乾构也会养养花、喂喂鱼,到医院附近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转转。这时,他会打开随身携带的小音响听家乡的采茶戏,听《十送红军》等家乡民歌。离乡多年,这些音乐能把他带回那片青山绿水。

1937年,李乾构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九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记忆里,家乡是清贫的。小小年纪,他就帮着家里干农活。难得的闲暇时刻,他喜欢到家斜对门的中药店串门。“那时候就发现,家里有点钱的,生病了在店里让坐堂医看看,抓了药吃了就能好。而很多看不起病的穷人家,就只能小病扛大病拖。”此情此景,让年少的李乾构颇受触动:“我家也很穷,父亲很早就得病去世了。所以我就下决心,长大了要当医生,给乡亲们看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乾构终于有机会走进学校读书。跨过3条河,徒步25公里,他生平第一次来到县城读中学。“学习好就有助学金可以拿,从初一到高三,我都是靠助学金读完的。”李乾构记得,高考时,他了解到报考师范和中医类高校不收学费。“当时特别开心,因为我正好要学医。”李乾构说。李乾构以高分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经过6年的学习,1964年,李乾构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

多年以后,回忆那段求学岁月,李乾构在自传中写道:“我的医学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学成之后,应当加倍地归还给人民,造福于社会。”

刚开始工作,李乾构被分到医院内科肝病组,师从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关老出门诊,我就跟着出诊抄方;关老查房,我也跟着查房写病历。”李乾构笑着说,“那时,医院肝病组大师云集,各有特长,我特别幸运,从医之初就得到了这些老师的亲授、指点,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学习宝贵经验”。除了学医术,更要学医德。“关老看病不分大人物还是穷人,都一视同仁。我自己是穷苦出身,感受尤其深。”李乾构说,跟师学习的那段岁月深深影响了他此后的职业生涯。

1967年,全国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四川省攀枝花市展开钢铁大会战,可突发的肝炎疫情影响了大会战的进展,一支由北京各大医院2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奔赴疫区,李乾构是其中唯一的一名中医师。他既要用中医治疗肝病患者,又要亲自配药、熬药、送药到工地,做调研和预防工作。由于环境艰苦、工作繁重,同去的医疗队员病倒了一大半,李乾构也不例外,转氨酶升到500单位/升。但他不敢休息:“我一休息,整个中医预防治疗就停了。那么多患者等着,不能停!”经过医疗队近3个月的防治工作,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带病坚持工作的李乾构也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表彰。

“医生要开放包容,怎么能治好病怎么来”

回京后,技术突出、工作认真的李乾构得到了重点培养。那时候,医院引进的现代化诊疗设备多起来,能看的病也更多了。院领导考虑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效果很好,希望进一步提升消化科的诊疗水平。

要进步就不能故步自封。西医在诊断方面优势突出,医院提出要与时俱进,提升诊断能力,先是选派李乾构到北京协和医院,师从张孝骞、陈敏章等医学大家,进修消化科内窥镜等技术;后来又选派李乾构到北京友谊医院,跟随王宝恩学习西医消化科知识和技术。

得益于这段经历,李乾构既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成果明确诊断,又擅长中医治疗调理,屡起沉疴。“中医有很多流派,但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流派,不管中医西医,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患者治好病。医生要开放包容,只要能治好病,怎么方便、怎么有效就怎么来。”李乾构说。

行医近60载,他继承并发扬了关幼波的“虚病”学说,认为脾胃气虚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本原因,总结出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尤其擅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等消化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并对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其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了治脾十五法、治胃十五法、治泻十法、调肝十法、治胆八法,首次提出“急症胃痛”病名,提倡主症与次症的辨证模式。

李乾构常说,中医中药不分家,这种医药并重的观念也推动了他在中药领域的钻研。羚羊角和麝香、鹿茸、犀角合称中医四大动物名药。在我国历史中,羚羊角的使用已有2000多年。《神农本草经》描述,羚羊角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的功效。早年间,我国临床使用的羚羊角大多从苏联进口,价格非常昂贵。

为了节约外汇,寻找羚羊角的代用品,从1979年开始,卫生部组织相关医院的专家联合开展寻找羚羊角替代品的攻关项目,李乾构负责临床观察研究工作。

经过千百次的疗效测试,他发现,如果将我国常见的黄羊角、山羊角、绵羊角等的剂量增加到一定比例,同样可以达到预期效果。1987年,他的研究成果“羚羊资源利用与开发”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1998年,李乾构又牵头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研制了治疗胃痛系列中成药: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阴虚胃痛冲剂等。此外,他研制的健脾消胀冲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既方便了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这期间,李乾构的工作内容也从临床拓展到了管理。1988年,他担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在此后的12年,他掌舵下的医院进行了多项医疗改革,如开办方便门诊、特需门诊、特需病房等,大大方便了患者,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肯定。

“把患者当家人对待,想尽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在其《临证指南医案》谈到自己的行医准则:“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李乾构说,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我有个‘六心’工作法。”李乾构介绍,所谓“六心”,就是孝心、耐心、关心、爱心、体贴的心、同情的心。

他举例,有长者就诊,就要明白人老了难免话多,不要觉得对方絮叨,要以为人子女的心情给患者看病;遇到年纪相仿的患者,就要尽量体谅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心境和难处;看到比自己小的患者,就要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工作中,你只要有了这‘六心’,就会把患者当作自己的家人来对待,想尽办法来解除他们的痛苦,这样就不太可能出现医患纠纷、医患矛盾。”李乾构说。

他不仅以“六心”要求自己,更把这样的为医之道传授给徒弟们:“带徒第一课,我就要先讲‘六心’,讲我们医院的院训‘仁术勤和’,告诉徒弟们,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精湛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要爱岗敬业,不断学习进步。”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多年来,李乾构带的徒弟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骨干。“他们自己已经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怎么能让他们再有长进、有收获?我告诉他们,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咱们教学相长。我既要全面介绍自己的诊疗心得,还将我的老师们的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承给他们。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看书、学习,把多年来从其他专家同道那里了解的好方法、新理念进行梳理、总结,结合自己的理解讲给他们听。”李乾构说。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学好中医一定要多记勤问,多动脑多思考,当常规疗法效果不理想时,要想一想如何创新治疗思路。在李乾构办公室的书桌上,堆着厚厚一摞讲义。翻开细看,仅从目录即可发现,那些讲义绝不仅是兴之所至的点拨,从第1讲到第347讲,全是系统性、有条理的梳理总结。

“李老的带徒小课堂特别受欢迎,每次开讲,不但徒弟们悉数到齐,我们小大夫也都争着来旁听。”科里一位年轻医生告诉记者,李老虽然每批正式带徒只有2人,但讲课时,这个“教室”常有近20人旁听。

临床带徒之外,李乾构也把自己对医院管理的理解传递给后辈。现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记得,李老曾送过他一盏灯和一把伞:“李老没解释,但我明白,他是在告诉我,办好中医医院,就是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患者有需求,我们都要努力满足。”

但其实,李乾构自己也是个老病号: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胆结石、肺气肿、慢阻肺……“一检查一身毛病,病历本上,医生足足给我写了22种病。”李乾构笑言,“我自己调理得还可以,在家歇着只能看电视,还是要多活动。我每天来医院看书、找资料、备课工作,坚持带徒、出门诊,用老话儿说,就是要‘小车不倒,只管往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