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过去三年时间,宽街人不畏惧、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倾尽全力。
面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宽街人慎终如始、守望相助,于危急之际挺身而出,在疫情风暴中负重前行,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责任担当,诠释了“宽街精神”。
微光成炬、滴水汇海。一道道宽街人的星光,汇聚成星河,终将迎来胜利曙光。让我们走进宽街人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宽街精神。
“作为中共党员,我更有冲锋在前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侯学思在支援新国展方舱总结中的一句话,也是她持续20天方舱工作的真实写照: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支援、参与制定入舱医生工作指引及应急防控方案、在实战中提出HIS系统操作改良意见以提高效率......
虽无抗疫经历但早已准备着
11月14日,北京新国展方舱正式开舱收治感染者,但北京疫情新增病例仍持续高位增长,社会面病例波动高升。加快集中隔离场所和方舱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1月21日,侯学思所在的北京中医院牵头接管了新国展方舱W4医疗舱,20小时组建了一支专业医疗队,侯学思就是第一批报名的医生。
“看到院里发布的征集令,我就报名了。我是党员,有责任冲锋在前。”作为针灸科高年资住院医师,侯学思报名后第一时间梳理出了一份流程运转文档,这是她从三年前疫情发生时就开始积攒的诊疗规范。
“我没有一线抗疫经历,但从武汉疫情时,我就开始搜集新冠诊疗和隔离信息。”这是一位早有准备的临床战士,侯学思在出发前,又特意找有抗疫经验的老师取经,并主动承担医疗队医务处助理的工作。
医务处助理做好方舱管家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入舱第一天,医疗队迎来的不仅仅是一批批北京各方转运而来的患者,也迎来了患者们五花八门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这远远超过医疗队在日常医务工作中面临的强度。
让自己静下来,让患者定下来,也为了让医疗工作迅速步入正轨,侯学思在经历短暂慌乱后,拿出了平时搜集的资料,开始和曾有过方舱支援的老师们梳理方舱作业流程。
跑通流程,让医疗队分组协作,让患者少走路。在医疗队的协同下,最终形成分类分级分工、定岗定则定责、ABC三医十护联动、红绿区密切配合的《W4新国展方舱(北京中医医院)医生工作快速指引V2.0》,使得舱内工作更高效运转。
11月28日,W4舱首次大规模“出舱”。在一名医生抱恙无法参加战斗的情况下,侯学思和W4舱医务处长李博内外分工,完成230余位患者出舱医嘱的开具,《隔离人员解除隔离证明书》、《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证明》两份重要医疗文书的整理打印工作。11月29日,侯学思更是在方舱红区与绿区队友协同完成532名患者出舱。
经验越积越多,流程越跑越顺。几乎每次,侯学思都是“探路”组成员,虽是抗疫新兵,但却兢兢业业承担方舱管家的职责,把日常医疗运作系统搬到了方舱中,避免了大量患者出舱所引发混乱局面。
患者优先但队友也兼顾
“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关键时候得豁出去。”侯学思经常提醒自己多承担,不仅要顾着患者,也要想着队友。
连续的方舱作业,红区的医疗队成员处于闭环管理,身体和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上班要做好患者工作,特别是患者的情绪安抚,基本上要做到一人一法。但下班了也不能回家,甚至队员之间封闭管理,不能串门。”侯学思感受到团队成员的压力,在照顾患者的同时也主动承担队友的管家工作:当班次时间与酒店用餐时间不吻合,她会提前沟通酒店,保证组员吃得暖心;做好队友和隔离酒店的沟通,定期收集队友们的意见跟酒店反馈、调整,保证大家住得“舒心”;有队友不幸染阳入舱,每次巡查她都会去探望,了解其所需、所想,悉心开导;积极与队友们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动态,力所能及的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
星芒虽淡,却能照亮星空;微尘虽小,却能勇敢逐光。侯学思作为北京中医院新国展方舱医疗队的一员,她将自己比作舱内的隐形战士。12月8日,侯学思在方舱过了34岁生日,她在许愿时偷偷跟自己说:“和抗疫前辈比,我缺乏经验,但我希望自己能取长补短,做个隐形战士,早日迎来关舱。”
相关阅读:
【宽街·战疫】隔离不隔爱 温暖一直在——中医药文化特色走进方舱
【宽街·战疫】风雨同舱 共济同行——我院医疗队奔赴新国展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宽街·精神】刘海楠:结合护理实操经验守好感控关 三次冲在抗疫一线
【宽街·精神】范亚楠:每一步了然于心,做有准备、有条理的统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