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过去三年时间,宽街人不畏惧、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倾尽全力。
面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宽街人慎终如始、守望相助,于危急之际挺身而出,在疫情风暴中负重前行,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责任担当,诠释了“宽街精神”。
微光成炬、滴水汇海。一道道宽街人的星光,汇聚成星河,终将迎来胜利曙光。让我们走进宽街人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宽街精神。
“我没有身经百战的经验,但可以不断取经,熟记各类通知政策,充分了解工作内容,条理性统筹舱内的工作。当这些都了然于心,自然可以让组员安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肛肠、五官科主管护师范亚楠还在收尾新国展方舱医院的支援工作,用自己的思考、耐心、韧性,有条不紊地坚守在护理组长的岗位上。
首次奔赴方舱,感控细节在一举一动
“虽然多次报名支援,这还是我第一次参与方舱工作。”11月21日,范亚楠作为北京中医医院及四家托管医院共同组建的160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随大部队奔赴新国展方舱医院。
进舱初期,范亚楠担任组内感控、主班护士。“左边快要碰到内穿衣了,稍微调一下角度”“脱鞋套的时候记得向后退一步”“摘口罩的时候注意下巴角度不要太低”……考虑到每个组员习惯不同,而且对自己有视觉盲区,在防护服环节,范亚楠总是认真注视着组员,从一举一动之中警觉可能发生污染的时刻,及时提醒。范亚楠立即进入感控角色,将这些经验细节,以及自己发现的注意事项,一一带给组员。
电子信息交班,为患者连续提供服务
方舱患者数量庞大,但更棘手的是信息量。“患者有许多需求,也有需要留意的特殊情况,我们习惯抽出一张纸来记录,写满了就赶紧再拿一张纸。”范亚楠介绍,方舱医院内每张床边设置有二维码,患者可以扫码在程序内填写信息,年轻人上手快,但老人、孩子不便操作,只能到主班处电脑录入。
面对第一天的“措手不及”,范亚楠萌生了制作主班交班表的念头。趁着进舱第二天工作量稍小一些,范亚楠利用自己比较擅长的电脑办公软件,立刻着手设计。
医嘱处理,药品发放,开具化验、CT等检查,是否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尽数收入范亚楠的主班交班表。“开始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随着实际使用,大家感觉这种交班记录清晰、方便,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逐渐提供了各自的建议,增添项目,调整格式,交班表越来越细致,工作内容更清楚了。”
临危接任组长,为6个班次写细则
在同组人员隔离观察3天后,11月29日,范亚楠收到恢复进舱上班的通知,随之而来的,是让她接任护理组长的安排。前任护理组长崔鹏丽老师为范亚楠提供了工作要点,在此基础上,范亚楠增加了一天6个班次分别需要注意的细节。
早班做核酸,午班办理出院,晚班统计床位数、发口罩……每个班次各有工作侧重。在下一个班次上班前,范亚楠会请经验丰富的同事看一看她做的工作细则,确保无误后再发到群内。谁负责逆行消杀,谁负责签字,谁发放解除隔离证明书,诸多工作具体到人,一目了然。
在前期主班工作的基础上,范亚楠又设计了组长交接表,包含患者数、订餐数、舱内特殊事项、需重点关注的病人等,项目更全面,可助力组长统筹工作,快速准确了解全局,而且方便与主班分工,及时同步信息,相互查漏补缺。
从开始的不安,到后期慢慢有条不紊,成为组长后,范亚楠接触各类人员,协调多项事宜。“通过这次经历,我坚定了工作之前要做好计划的想法。计划要做细,沟通能力要加强,应急能力要提高,未来我还需要不断进步。”
相关阅读:
【宽街·战疫】隔离不隔爱 温暖一直在——中医药文化特色走进方舱
【宽街·战疫】风雨同舱 共济同行——我院医疗队奔赴新国展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宽街·精神】刘海楠:结合护理实操经验守好感控关 三次冲在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