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曾于2022年6月刊发郁仁存教授专访文章,今日重发此文,缅怀郁老。
他是我国中医肿瘤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他是仅用三服药就在海外为中医药赢得声誉的临床大家;他是与病魔缠斗多年却永葆开朗乐观,并把这份心境传达给患者的暖心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郁仁存入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荣誉背后,郁仁存更在意自己能否实实在在地再做些什么。比如,把毕生的学术总结和临床经验传给后辈,为更多患者送去健康和抚慰。
▶“西医是一条腿,中医也是一条腿。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好。”
近段时间,每天下午4时许是郁仁存精神和体力最好的时段。因为身体原因住院疗养的他,每天卧床治疗告一段落后,总会积极地下床进行力所能及的锻炼,畅想康复后的工作:出诊、带徒、写书……在郁仁存心里,从医、行医,既是挚爱的事业,也是命中注定的选择。
1934年8月,郁仁存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书香世家。3岁时,他曾感染伤寒,病情很严重。家里请来当地一名老中医,把郁仁存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我的命就是中医救的!”也因此,郁仁存从小就立志学医。1949年,南昌刚解放,他就报考了江西医学院。1955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电力工业部下属基建部门医疗单位,当了一名内科医生。
“我虽然学的是西医,但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甫入职场,他就开始自学中医针灸。
“电力系统的工人常因电焊作业眼睛发炎,我拿针灸一治就能好。”中医的神奇疗效,让郁仁存愈发兴奋。1959年初,北京市举办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由北京地区各单位抽调选派西医参加学习,郁仁存积极申请参加。1959年3月-1961年12月,他用近3年时间,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指导下,专心学习中医系统理论、经典医著和临床实践。
在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中,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郁仁存。以此为契机,他投身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一干就是一生。
“我觉得西医是一条腿,中医也是一条腿。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好。”谈到这次转变职业方向的初衷,郁仁存说,为了给患者多提供一些选择、提高疗效,就应该摒弃门户、流派、学科之见,这是身为医者应有的格局。
▶他用5年时间完成我国第一部中医肿瘤学专著《中医肿瘤学》的撰写。
1961年底,从“西学中”班毕业后,郁仁存服从分配来到了北京中医医院,后担任大内科副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工作。
1968年,卫生部召开全国肿瘤工作会议,要求各省市医院建立肿瘤科,开展肿瘤防治工作。郁仁存作为北京代表之一参会。会后,在医院的支持下,他开始牵头创建肿瘤科。
创建一个新科室,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首先需要理论指导。”郁仁存回忆,那段时间,他遍查古今文献,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把原内科肿瘤研究室3位老中医所做的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肿瘤的论述摘抄了1000多张卡片,逐一解读并将其作为肿瘤科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郁仁存初步将“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法”系统整理成文,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上。以此为理论基础,经过筹备,医院肿瘤组从内科分出,单独成科,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肿瘤科。
肿瘤科成立后,郁仁存发现,很多肿瘤患者都在接受西医治疗。虽然西医的手术、放化疗等对消除癌灶、抑制肿瘤均有肯定疗效,但副作用很大。中医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想到这里,他带领团队针对当时放化疗中最常见的血常规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研制了“升血汤”,并开展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这种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治疗方案,既减轻了患者放化疗的痛苦,又提高了治疗效果,成为我国肿瘤治疗的一大特色。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试验研究,他和团队还证明中医药在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等方面有良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凝炼了肿瘤诊疗的三个学说(“内虚学说”“气血学说”“平衡学说”)、四个原则(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整体与局部、阶段治疗与长期调治相结合),在中医肿瘤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
郁仁存也因此越来越坚定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信心。从1980年起,他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肿瘤学专著《中医肿瘤学》的撰写。该书不仅系统整理了古代文献对肿瘤的理论论述和治疗经验,还对各种常见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偏验方、抗癌中药及食疗等做了系统阐述。
回想那5年,郁仁存连称“太费劲儿了,真的很难”。手稿的每个章节都要写3份,每天下班就写,笔一落下,再抬起就已是深夜。“当时就是想通过这本书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病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每天拿起笔都觉得充满干劲儿!”这本苦心之作出版后,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评为基础类科研一等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基础类科研三等奖,为我国中医肿瘤学科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成为后来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两次精彩出手,他在国际上为中医药赢得了口碑。
在中西汇通、精耕学术的同时,郁仁存也把视野拓展到更大的范围。“中国的传统医药,可以造福全人类。中医不光要在中国蓬勃发展,还应该走向世界。”他说。
1983年,郁仁存走进专业院校学习英语口语,为出国交流做准备。“当时我已经48岁了,同学们大多20岁上下,老师一提问,我就紧张得直冒汗。”郁仁存笑称,这段既痛苦又有趣的经历,至少让他在面对外国人时能听懂、敢开口了。他认为,语言只是个辅助,疗效才是硬道理,“中医药走出国门,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疗效,就会受欢迎。”
得出这一精辟结论,源于郁仁存20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的两次精彩出手。那是1989年11月,他应邀赴新加坡为时任中华总商会会长会诊。患者确诊淋巴瘤,接受化疗后,白细胞降到不足正常值的15%,用现代医学的办法试了一两个月效果不佳。郁仁存在详细诊察患者后对症施治,患者白细胞值逐渐恢复正常。
来自中国中医专家的神奇医术很快传开。某著名媒体的负责人很快赶来求医。据了解,其家人因患肾肿瘤做了切除手术,术后引流管出血,分泌物增多,西医认为需要再次开刀手术。郁仁存参加会诊后提出,用中药汤剂加用云南白药进行治疗。3天后,患者伤口止血,分泌物减少,一周后,拔除了引流管,避免了再次手术。
短短时间,郁仁存用“两炮”打响了中医药在当地的声誉,为中医药赢得了口碑。
此外,他还多次应邀前往东南亚国家、美国、日本等地,为当地群众会诊治病,因疗效确切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人民的使者”。
▶病榻上,他惦念的还是自己那些老病号,还是忙碌了一生的诊室。
郁仁存的从医生涯,看似顺遂又传奇。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命运对他的考验却从未间断。只是,这位智慧的老人总能用乐观、豁达从容面对而已。
在2005年的体检中,他被发现患了肠癌。“当时心情有点紧张,但还过得去。开刀后发现,淋巴结已经有2/3转移。”郁仁存说,“我就是搞这个科的,知道这种情况的患者,平均活2年。心想糟糕,2008年家门口的奥运会看不上了。”
“搞这个科”的郁仁存这次把诊治特长发挥到了对自己的治疗中。他充分利用中西医所长,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贯穿诊疗全程,取得了抗癌之战的胜利。他说,自己不但看上了奥运会,这一路过来还做了好多事情。
这“好多事”包括但不限于:为患者服务,即使在去年年初安了心脏起搏器该静养的日子里,依然坚持出诊;笔耕不辍,与学生和科室的团队一起修订再版《中医肿瘤学》……
郁仁存的患者,大多要面对生死这样的人生重大命题。在治疗上,他不敢有一丝懈怠;在交流中,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好心态影响更多人。“我告诉他们,咱们肿瘤患者如果情绪好,治疗又及时,更有希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预期。”郁仁存说。
作为一名光荣在党60多年的老党员,郁仁存见证了党领导下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更为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好环境倍感振奋。为了展现一个老党员、中医药老兵的风貌,他为《中医肿瘤学》再版费尽心力,把这本书作为献给党的百岁生日礼物。如今,该书已进入校对阶段,即将付梓。
完成这件大事,郁仁存在去年年底因病住院。病榻上,他惦念的还是自己的那些老病号,还是忙碌了一生的诊室。如果问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去出诊,每次一坐4个小时,接待约20名患者;每天简单的三餐,医院和家“两点一线”地往返,四季不停、风雨无阻……这是郁仁存此前的生活,也是他不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