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明医说 | 孙凤霞:治愈一个病人,是一种“最高级的精神享受”
发布时间:2022-09-06 来源:京华卫生微信公众号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病工作,热爱科普宣传,希望通过科普宣传消除患者的误解;每当治愈一个病人,她说自己会感受到一种无法替代的“最高级的精神享受”……

今天的“医”路人生走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孙凤霞,聆听她的故事。

在第二次职业选择时 决定成为一名医生

谈起为什么会学医,孙凤霞和我们回忆起了小时候的经历。1969年,她出生在河北农村。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农村还非常贫穷,缺医少药,农民基本看不起病,很多人患了重病根本没条件医治,只能顺其自然。

孙凤霞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患有慢性肝病,小时候的她经常看到父亲吃各种草药以及尝试各种偏方,但效果并不好。

幼时的所见所闻给孙凤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医生去帮助家人和乡亲。

初中毕业时,孙凤霞迎来了第一次职业选择的机会,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负担,当时成绩不错的她想去上不用交学费的师范。

志愿填报完之后,班主任却着急了,“你的学习成绩很好,一定能考上大学的,为什么要停止在上中专师范这个阶段呢?”劝说完孙凤霞不成后,班主任又去找她的家长做工作,生怕耽误了一个好苗子。

最终,孙凤霞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帮助下,改了志愿。高考成绩出来后,她迎来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这一次,她终于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毅然决然地选择成为一名医生。

每当治愈一个病人 会感受到一种“最高级的精神享受”

从医至今接近30年,在和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孙凤霞有很多感触颇深的经历。

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她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名女性一边哭一边说:“孙主任,真的谢谢你!我们家老张昨晚去世了,他去世之前一直叮嘱我说,’特别感谢你们,一定要把这句话传达到’,特别感谢全体医护人员在过去7年时间里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照。”

孙凤霞这才想起,这是一位自己曾经医治过的老患者。医护人员的那些付出,患者和家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她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以往很多的压力,以及不被患者理解的无奈,全都释然了。

事实上,不是每次和病人及家属沟通都能很顺畅。

2008年,孙凤霞收治了一位57岁的女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患者,伴随有糖尿病、肠梗阻,入院后治疗很不顺利,腹胀越来越重、腹水消退困难,在治疗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沟通上的困难。

根据病情,孙凤霞先后建议患者抗病毒治疗、胃镜下治疗、进行结肠盥洗、tips治疗,但每一次提出治疗建议,患者家属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因为拖延,患者的病情加重。

孙凤霞反复给病人家属做工作,他们才接受了治疗建议,最终逐渐好转出院。

后来,病人家属给她发来一条短信:“患者目前身体状况完全康复,谢谢你们当初的精心治疗为后面的肝移植赢得了时间。”

孙凤霞喜欢摄影,热爱自然,常在朋友圈发布一些赏心悦目的自然风景照。

她说:“我们吃一顿美食,赏一道美景都会感到身心愉悦,而当我成功救治了一名饱受苦痛的患者,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其他任何奢侈的享受都无法代替的。而这种感受会形成一种正反馈,让我再苦再累也愿意在医生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

在孙凤霞看来,每当治愈一个病人,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最高级的精神享受”。

热爱科普宣传 希望通过科普消除患者误解

慢性肝病中传染性肝炎居多,尤其是乙肝占绝大部分。很多人对乙肝的传染性有误解,有的人甚至因此丢了工作、丢了朋友、不敢结婚、不敢怀孕等等。

门诊时,孙凤霞总爱多跟患者多聊几句,比如遇到年轻的患者她会有意地问问患者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男女朋友,当她问到的时候,患者就会把他们的困扰说出来,孙凤霞便借此机会给他们进行科普,告诉他们乙肝的传播渠道,采取合理的措施不会传给对方、也不影响生育。

孙凤霞说:“我觉得这样的科普甚至比看病还要重要,因为几句话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而早在20年前,孙凤霞就开始做科普工作。她曾写了一篇角度独特的科普文章——《做一个聪明的住院病人》,在文中,她对住院病人提出了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建议。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见到了太多患者和医护人员沟通不畅的事例,不仅给患者自身身体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

这些类似的事件让她体会到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以及老百姓对医学常识的基本认知对医疗决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繁忙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写作一些通俗易懂的肝病科普文章也成为她的日常。孙凤霞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能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