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我院冬奥保障5路大军中,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身影,他们放弃休假、随叫随到,在被需要时义无反顾、工作时竭尽全力,为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城市层面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北京中医医院防疫流调队。
1月27日至3月17日,运营管理处郝晋、人事处康洁、宣传中心肖爽、医患关系部龚志忠、科研处韩芳、继续教育办公室杜月辰、病理科刘会强和男科王任远8人加入市级新冠疫情流调队,分别到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和顺义区疾控中心开展“以干代训”工作,全员累计在岗47天,值守超过800个小时,完成420余人次的流行病学调查,参与咽拭子核酸采样近200人次,现场环境采样3次,环境消杀及终末消毒5次。
抽丝剥茧 精准判定
流调工作如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不漏掉任何一个高风险密接人员,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环节,确保精准判定。在通州区疾控中心执行保障任务的龚志忠说:“开展流调工作的过程类似福尔摩斯探案,既要帮助调查对象回忆近期行程轨迹,同时要利用一切资源快速判定病例的同时空密接人员。”在首都机场所在的顺义区执行保障任务的杜月辰,不仅有风险人员流调任务,同时还有阳性货物处理及相关接触人员流调管控工作。她的深切体会是“通过公安系统大数据提取、电话问询、现场走访、监控调取辨认等手段,流调工作都尽可能做到精确到个人,将判定范围尽可能在可控范围内,这不仅仅是高新科技的应用,也在流调人员耐心细致的每一通电话、每一帧监控画面中展现。”
龚志忠在通州区CDC 杜月辰(右一)在顺义区CDC
追踪轨迹 争分夺秒
流调工作要与时间赛跑,流调环节快一秒,扩散风险减一分,快速与人民群众建立沟通联系至关重要。在海淀区CDC执行保障任务的康洁对凌晨1点开展紧急流调工作的不易仍然记忆犹新,“鉴于当时流调工作的紧迫性,最晚一次到凌晨1点多钟开展电话流调。尽管做好被抱怨的心理准备,但仍然十分忐忑。流调人员不仅要学会如何用简洁的术语快速了解调查人员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请群众安心放心的配合流调工作”。在西城CDC执行保障任务的肖爽和郝晋也感同身受,尽管大数据为流调工作的精准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和理解,是流调工作快速有效推进的坚实基础。
康洁在海淀区CDC 郝晋在西城区CDC 肖爽在西城区CDC
除常规的流调工作外,队员们还参与了各区CDC的环境采样和终末消杀工作中。在朝阳CDC执行保障任务的韩芳回忆起第一期进入阳性病例隔离酒店开展环境采样时的心情,“顾不上想个人安危,脑子里都是流程和任务,确保规范操作。”在通州区参加采样和终末消杀工作的刘会强和王任远深刻感受到疾控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不易,常常3天一个24小时班,吃住都在办公室,短暂的睡眠会被无数电话打断,甚至深夜仍会接到外出任务。虽然疾控工作繁重,但抗疫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韩芳在朝阳区CDC 刘会强在通州区CDC 王任远在通州区CDC
尽管执行本次保障任务的8名队员分散在全市5个区独立开展工作,但大家始终认真严谨、不怕劳苦、妥善协调,在不影响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本次保障任务,体现了“宽街人”的使命担当。
供稿:冬奥保障医疗队
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