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影像评估助力不明时间卒中静脉溶栓
发布时间:2025-10-23 作者:邹锦莉,李俊秋,张亚男,霍健伟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接诊一例72岁女性患者,主因睡醒后“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偏瘫、失语1小时”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9分,既往有房颤史,发病时间不明。患者入院后迅速启动急诊诊疗流程,短时间内完成急诊头颅CT检查。放射科邹锦莉住院医师和李俊秋主任医师阅片时结合人工智能(AI),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征象:左侧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图1A),该征象作为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早期直接征象,为快速锁定病因、提示血栓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基于该初步判断,为进一步明确梗死范围与分期,患者进一步行头颅MRI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见斑片状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图1 B),对应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呈明显低信号(图1C),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1D)相应区域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即存在DWI-FLAIR不匹配征象。根据当前国内外卒中指南,该影像特征提示脑梗死处于超急性期(发病<4.5小时),支持患者仍处于溶栓时间窗。我院临床团队依据影像评估结果,最终对患者实施了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后续转入针灸诊疗中心接受治疗,两周后好转出院。

from clipboard

图1(A-D)头CT平扫及MR检查

本案例放射科通过CT与MRI的连续影像评估,先是在CT平扫中早期识别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并建议进一步检查,再通过MRI捕捉到DWI-FLAIR不匹配的关键征象,为发病时间不明的急性卒中提供了梗死处于超急性期的客观依据,辅助临床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及时启动溶栓治疗,提升溶栓治疗的适用性与安全性。这充分体现了放射科在急性卒中多学科协作中,以精准影像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助力优化患者救治流程的重要作用。

后续放射科对该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的MDT结合规培生CBL教学,邀请针灸诊疗中心王少松主任医师参与讨论,系统回顾了患者住院期间的近4000张影像检查。通过复盘,提升了团队成员、学生对大脑中动脉致密征的认识及对急性脑梗死的综合影像评估能力。

from clipboard

图2 中医规培生汇报病例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重要的救治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治疗效果高度依赖于发病时间窗的精准判断。对于发病时间不明的急性卒中患者,无法依据"时钟时间"确定是否处于安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这成为临床启动溶栓治疗的核心难点。而多模态影像学检查为此提供了关键客观依据,通过捕捉特征性影像征象,将模糊的"发病时间"转化为可视的"责任病灶"与"组织窗"证据,为临床在时间不明的情况下启动静脉溶栓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支持。

撰稿及审核:邹锦莉,李俊秋,张亚男,霍健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放射科

202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