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致敬医师节 | 心手相连,薪火相传——我院心血管科的传承故事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健康报

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健康报》中国医师节·特刊发表了我院心血管科的传承故事。

from clipboard

医学史家亨利·西格里斯特曾说过:如果不是活着的艺术家不断地重演巴赫和莫扎特的旋律,两位大师就永远地死了。这句哲言在医学领域同样适用。纵观中外,从神农尝百草到屠呦呦获颁诺奖,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新时期职业精神,一代代医者从减轻人类痛苦的质朴愿望出发,薪火相传。一边拼命追逐快速前进的科技发展车轮,将科技进步转化为生命力;一边积累对生命体的悉心体察和情感交流,把同情、怜悯、关爱刻入职业基因。    

医生,这个攸关人类生命的古老而光荣职业,正是因为手把手的接力构筑而不断坚固,因智慧和情感的堆叠凝聚而充满力量。

心手相连薪火相传  科室的传承故事

8月13日12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诊区,81岁的黄丽娟教授当天接诊的最后一名患者走到门口又被叫住了。药怎么吃,有哪些饮食禁忌,如何运动……黄丽娟事无巨细地交代了10多分钟,才与患者挥手道别。“看病特别认真细致,是黄老的特点。如果是初诊患者,她一般要看四五十分钟。”助手介绍,能在12时结束上午门诊属于特殊情况。  

from clipboard

这已是黄丽娟一周内的第四个门诊,而且是普通门诊。“普通门诊挂号费较低,经济情况不好的患者可以节省点钱。”不但如此,遇到确实困难的患者挂不上号时,即使在特需门诊,黄丽娟也会让学生给加个普通号。“患者从外地来了,万一我太忙了没给他加号,回去就会自责:要是加了,他不就可以省去包括住宿等好多钱,早点看完回家了?所以对外地患者,我很少拒绝加号。”    

黄丽娟之前会骑自行车出诊,熟知内情的同事看到常忍不住鼻子一酸:“老太太年纪大了,按说自己骑车不安全。但她的腰特别不好,又不愿麻烦人,自己骑车好歹能有个座儿。”如今,骑车对她也变得奢侈,上下班时只能在年轻后辈的搀扶下慢走。久坐对黄丽娟的腰也是巨大挑战。“但平常在家待着没啥精神头,坐在这儿就有精神了。”这股精神,支撑着老人继续工作在一线。    

坐在诊室的时间里,黄丽娟除了看病,还要带徒弟。“我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其次要认真踏实、刻苦好学。再次要技术过硬,敬业、有责任感,一心为患者着想。”   

中午,北京中医医院黄丽娟名医继承工作室冠心病专台内,心血管科副主任、尚菊菊主任医师也刚刚结束上午门诊。作为传承人,她对黄丽娟的最大印象是“非常严厉”。“科里很多医生看到黄老就发憷,因为她对大家要求特别严,而且脾气急、性格直率。”尚菊菊解释,“科里急危重症患者多,医生如果性格柔弱、磨磨唧唧也确实不合适,需要意志坚强、反应迅速。”    

尚菊菊回忆,初次跟师出诊,自己曾战战兢兢、磕磕巴巴。时间久了,就发现老太太带徒很有一套。出诊时她会细心观察弟子的反应、表现,有问题直接指出;出诊后会讲共性问题梳理复盘,分类讲解;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点拨后辈自己寻找答案……“她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比我还认真,所以我压力特别大。”尚菊菊说,相比和风细雨、亲切客气的舒适,她更喜欢黄丽娟的耿直风格,“因为会成长得特别快”。    

如今,尚菊菊也成为带教老师。“我也变得特别直,看到问题憋不住。只要学生哪里有问题,必须立马指出来。”尚菊菊“埋怨”老师,“我越来越像您了”。  

from clipboard

心血管科魏执真(左一)许心如(左二)黄丽娟(右一)三位老中医  

在心血管科诊室外的墙上,挂着3块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的名老中医工作室站的牌匾。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的名字,一一刻在上面。

“我们科的绝大多数医生都在参与这3个工作室站的传承工作。”科主任刘红旭介绍,在传承老专家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后辈医生站在老师们的肩膀上努力提升。“在继承老师们中医治心三法(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益气逐瘀法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力求每个法临床诊疗有常规、有院内制剂、有国家发明专利、有专著、有科技进步奖。”刘红旭说,目前这些目标正逐步实现。  

在北京中医医院,很多专科都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坐镇,悬挂着传承工作室站牌匾。这背后,是一个个传承的故事,一段段医术医德的接力。这样的故事和接力,在许许多多医疗机构都上演着,托举起每一个国人的健康幸福。

本文来源:健康报

作者: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