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愿意付出才能当好医生
发布时间:2011-12-16 来源:生命时报

名家介绍
  陈誩,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消化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名家语录
  医生应该从专业角度分析利弊,帮助家属进行选择,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共同面对社会,面对选择。
  医生职业有“五高”:高责任,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高奉献,还要经常受委屈——各种医患问题,打击的绝不仅仅是患者一方,太多的医生也颇受其害。最近一项2000多名医生参与的调查就显示,超九成医生“对目前工作不满意”,近五成的医生希望“有机会就换工作。”对于这样的结果,现任北京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消化中心主任的陈誩却是很淡定地一笑:“我觉得当医生挺好,我很自豪。”
  “感觉是被需要的”
  【接触过很多大夫,对于医生遭人诟病的问题,他们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回答。但这次用同样的问题询问陈誩时,她给出的答案仍让我吃了一惊。】
  美国人常说:人一生必须交两个朋友——律师和医生。仅这一句话,就不难看出医生在西方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之相比,国内医生的地位自然是大打折扣。为此,有人抱怨,也有人不满,而谈起国内外的差距,陈誩心态坦然,她说:抛开与国外的差距不说,就国内而言,目前医生的付出与其所得,虽说不相符合,不能合理体现医生的实际价值,但不容置疑,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医生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陈誩说,年轻的时候,她看过不少小说,里面对医生的描写,深深地影响过她。后来看到老专家带着小大夫查房,更加深了“医生职业很神圣”的感觉。“到现在,我也一直觉得,医生地位挺高的。我们医院曾经有一位医生看好了一位农民的顽疾,他从通州背来一口袋土豆,特意表达谢意,跟医生说:您别嫌弃,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看着老人一脸质朴浑身是汗,我们的医生别提多感动了。患者每每性命相托,流露出期望的眼神时,我们医生都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而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或者病情好转,医生都会感到这个职业带给我们无比的荣誉、成就和自豪。当然,公立医院的性质,要求我们医生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在大灾大难和突发卫生公共事件面前,都少不了医务人员的身影,甚至有付出生命的风险。但是,我一直认为,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愿意付出的人才能当医生。”
  “医生要和患者、家属一起面对选择”
  【陈誩性格直爽,高兴就笑,生气就说,毫不掩饰。一件医事虽已时过境迁,但她只要一提起来,仍然很愤怒,“怎么能有这样的医生!”她的率真颠覆了我心中多数医生冷静自持的一面,但从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陈誩对于患者和家属的那份真心。】
  用昂贵的新药,还是便宜的老药?用进口的,还是用国产的?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积极抢救,抑或放弃?——对病人和家属来说,选择,常常是一种煎熬,让人纠结、难断。而任何一个选择的失误,都有可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
  每当两难的时候,陈誩选择跟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站在一起,并要求医生们换位思考。有一件业内医事,让她印象深刻。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脑出血住院,主管医生为家属提供了手术治疗的建议,却没有交代清楚手术的风险。于是,几个下岗的儿女,倾其所有凑起了十几万元的费用,期盼能够换来母亲的康复,能够再活上十年二十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她们难以承受——母亲,成了植物人。
  “最贵的、最先进的不见得是最好的,最适合的才是做好的。”陈誩如是说,“医生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将不同选择的利弊和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解释清楚,帮助家属进行选择。毕竟患者家属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对亲人身体的重创,更有整个家庭日后需要承受的经济压力。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与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共同面对社会,面对选择。过去认为,医生看病,面对的就是疾病,只需要考虑怎样把病治好就行了。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作为医生,在为病人提供治疗方案的同时,还要把他们整个家庭将来可能要面对的种种问题考虑进去。因为一个称职的医生关乎从人一出生到最后死亡整个人生过程的健康,乃至全家的幸福。”
  “当医生,必须有悟性”
  【交谈中的陈誩,像一位演说家,有激情,有感染力。与我同去的医院工作人员也感叹,“我们书记的性格真的很率性。”】
   一名好的医生,除了勇于奉献之外,还要有悟性,有较高的情商,在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尤其要具备有效沟通的能力。
  “现在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年轻的医生可能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诊断疑难病症,但如果他是用心分析患者的病情,告诉患者应该到哪家医院、哪个专科挂号看病,为患者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就诊方向,避免患者走弯路,这就是负责任的医生,就是好医生。患者不会投诉年轻的医生没有看好他的病。”陈誩说,中医特别强调整体观念,不仅要见“病”,更要见“人”,而人有血有肉有情感。如果只考虑“病”,就有可能忽略病人及其家属的感受。换位思考,既看“病”又关照“人”的因素,即便病情控制得没那么尽善尽美,患者和家属一般也能体谅医学的局限性,体会医生的良苦用心,理解他们的不易。
  在陈誩看来,好医生不能像书呆子,只会看病,一定要有悟性,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从某种角度讲,没有悟性,就当不了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