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媒体聚焦 | 人民日报聚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让中医“绝技”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2-03-29

from clipboard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我国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目前已累计建设148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中医传承,老师怎么传、弟子怎么承?日前,人民日报记者走进北京多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探寻中医师承的育人之道。

from clipboard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师承教育贯穿始终

学习中医,理论是基础,读经典是根本。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要求,跟师期间,弟子必须精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定期提交心得感悟,并通过结业考核,以此敦促弟子更加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

from clipboard

李乾构(右二)在查房

早晨7点20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首都国医名师、消化病专家李乾构开始了出诊前的小课。讲完课、看完病人后,再留出时间为弟子们答疑解惑。

“今天有个患者嗳气症状比较明显,中医讲胃气上逆,但我看您的方子里加了桔梗,这是为什么?”李乾构的弟子、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吴兵问。

“有些患者胃酸反流到食管,容易刺激咽喉,那位患者就提到了喉咙的症状,桔梗就是针对这个症状使用的。”李乾构说,在关注主症的基础上,也要考虑整体。

“每次门诊有不少复诊患者,老师讲的小课很多是当天门诊要用到的理论以及用药原则,很有针对性。”吴兵告诉记者。

李乾构说,通过讲课、看诊、问答,弟子不仅要学习治法方药,还应领悟背后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思想,形成中医思维。带徒的过程中,他会要求弟子写周记、月记,比如跟师出诊的体会、读经典的心得。

从理论到实践是一次飞跃,如果再能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形成系统的治疗思路,又是一次新的飞跃。

在很多传承工作室,弟子主动总结梳理老师的理论,成为传承中的亮点。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整理的《李乾构带徒小课128讲》,已经成为中医消化领域的畅销书目;孙树椿主编、弟子们整理的《清宫正骨手法图谱》,以图示来解析手法治疗的重点,让许多骨科大夫获益匪浅……

注重言传身教  医德医风润物无声

“好几天没有便意了,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响,吃不下也睡不着……”一位女性患者诉说自己的症状时,几乎要哭出来。

“不要担心害怕,重要的是放下包袱。”李乾构轻拍她的肩膀,“这一服药先分四次服用,两天吃完,大便通畅了之后,再改成煎两次服用。”在李老的宽慰下,患者情绪平稳了很多。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

名老中医坚持出普通专家门诊,特需门诊挂号费也要求定低价;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主动联系当地的患者,给他们把脉开方,帮患者节省时间和费用……说起这些,几位工作室传承弟子由衷感佩。

李乾构今年85岁,虽然年事已高,但看起病来仍然思路清晰,对患者非常和蔼耐心。

“吃饭怎么样”“平时吃饭要细嚼慢咽、吃七分饱”……门诊中,李老不厌其烦地嘱咐患者药要如何煎煮、分几次服用、饮食注意哪些事项,还为患者纾解焦虑情绪。

名医们的言传身教激励着弟子,让他们努力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

“诊治疾病时,对比自己年长的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有孝敬心、有耐心;对与自己年龄相近的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有体贴心、有同情心;对年幼的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关心、有爱心。李乾构老师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张声生告诉记者,李老师常说“我们看的不只是病,更是生了病的人”。年门诊量近20万人次的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是医院服务态度最好的科室之一,医患纠纷极少,这是医德传承的最好例证。

几十年来,无论冬夏,李乾构总是在7点左右到达诊室。小课为啥安排在出诊前?“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如果上课占用太多出诊时间,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所以我先讲课,让一些学生8点能回去接诊,这样既保证跟师学习时间,又不耽误他们上班。”

不是照猫画虎  而是不断超越

中医传承,不是让学生盲目模仿老师、照猫画虎,而是不断超越、守正创新。

“年轻人脑瓜很灵活,有时候他们用药的习惯对我也很有启发,的确是教学相长。”按照工作室选拔原则,李乾构的弟子多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经验比较丰富。李乾构说,比如治疗萎缩性胃炎,中医善用活血化瘀药改善黏膜营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活血化瘀,我喜欢用三七,我的弟子、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周斌则爱用丹参,而且临床疗效不错。我就尝试在原来的方剂中加丹参,也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