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小时!”伴随着120急救车红蓝灯光的闪烁,一名80岁左右的老年男性被送进了北京中医医院急诊大厅
“大夫!你快看看他,突然就动不了了!”患者的随诊人员是一位80岁的老年女性,焦急地对护士说道。“左侧肢体力量0级、失语、神志清楚、瞳孔反射存在、对称。”急诊科杨宇飞医师简单查看患者后,一类疾病迅速浮现在脑海里——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2小时,还在溶栓时间窗内。
时间,时间,还是时间,接下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和时间赛跑,每多一秒钟患者的脑细胞就会增加一分坏死的风险。杨宇飞立即拨通了针灸二线的电话,针灸/康复/神经内科会诊医生陈鹏副主任医师迅速到达现场,彭伟主任医师指导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立刻完善检查。
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头部CT和核磁是必不可少的检查。但这时,又有个“难题”摆在急诊科医师的面前,随诊家属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基础,也出现了心悸、胸闷的症状,急诊科规培医生周朝炜和叶浩然立刻为患者家属完善了心电图检查,显示T波倒置伴心动过速,是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医生立刻安抚好患者家属情绪,安排她静坐休息,避免情绪波动。但其他家属尚未到达急诊,患者的病情迫在眉睫!规培医生张怀锐与王佳为患者缴费挂号并完善了检查。
就在到达核磁室门口时,患者突发意识丧失,二便失禁,陈鹏查看后考虑患者病情恶化,已是深昏迷状态,但从核磁室门口到检测仪器仍有数十米的距离,因为核磁仪器属于强磁设备,患者转运床等不能进入检查室内,但转运一个完全不能配合的深昏迷患者,光靠当时人力远远不够。考虑患者病情危重,情急之下以陈鹏为主导的三人小组顾不得患者排泄物,一人负责固定患者的四肢与头颈,另两人将患者托举进入核磁室。
检查提示患者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新发脑梗死,三名医师将患者转运至针灸一病房开启紧急溶栓治疗。病房医护团队已提前做好了准备,患者被推入病房后,快速查看病人、评估NHISS评分(15分),团队马上开始溶栓(rt-PA),溶栓后NHISS评分(6分),DNT时间33分钟。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四肢力量较前好转。
其实,在当天中午,相似的场景也已经在针一病房上演。“病区准备溶栓,男性老年患者,清醒卒中2.5小时”,安静的办公室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简单的话语里满满的都是关键信息,“病情就是命令!”病房医护马上进入溶栓战备状态,备药、备床、溶栓物品......准备工作高效快捷,患者被推入病房后,医护联合快速查看病人、评估NHISS评分(7分),监护、导尿、留置套管针快速完成,溶栓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溶栓结束后NHISS评分(4分),DNT时间35分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症状较前明显改善。
“针灸科医生护士真不容易。”“看脑血管病还得来宽街。”一天内目睹了两场溶栓救治的病房患者们对医护团队专业规范的救治和高效熟练的操作纷纷点赞。1月—4月,针灸/康复/神经内科共进行动静脉溶栓15例,DNT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降低至33分钟,患者溶栓预后显著改善。这些成绩也得益于医护团队提前制定溶栓流程图,并进行实战演练、熟悉操作,配合默契,流程顺畅,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溶栓后24小时病人复查CT均无出血,病情平稳。
针灸/康复/神经内科主任李彬进行查房,对中医中药应用提出个体化的治疗建议,尤其对老年患者溶栓后综合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脑卒中绿色通道的设置显著提高了院前救治能力,溶栓工作的顺利展开更离不开急诊科、针灸/康复/神经内科、放射科、检验科、介入室、手术室、麻醉科等科室的大力支持。宽街人通力合作,争取最佳黄金治疗时间,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患者打通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