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医学人文丨笼罩她的阴霾,逐渐散去……
发布时间:2024-11-25

“中医拯救了我的妄想症状!”33岁的李女士(化名)和母亲一起来门诊复诊时不由自主地感叹,这已经是她第五次就诊了。

她激动地诉说着自己的变化:“我现在情绪基本稳定,已经可以上班啦!”她母亲也很高兴,说:“王院长的药真神了,孩子服用两天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她总是感觉被监视,现在她开始知道自己是生病了。”

她们的话不禁引起了我的回忆。

两个月前,李女士由母亲陪同来到门诊初次就诊,她眼神呆滞,神情疲惫淡漠,身体与脸庞都很浮肿,头发油腻,似乎好久没有洗了。医生询问情况时,她也不想说话,反应也特别慢,回答都是由其母亲代述。现在看着眼前神清气爽、思维清晰的李女士,真的判若两人。

大约五年前,由于工作压力大,李女士开始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她的生活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在单位里和同事们聊天的时候,她总以为大家在说她,有人一笑,她就以为别人是在笑她。

再加上一些偶然的事件,更加“印证”了她内心的猜疑:她确信自己被同事“监听”了。她甚至觉得在自己家也不安全,同事们能够知晓她在家里的所思所想所做。这种妄想导致她非常焦虑,总是疑神疑鬼,加上情绪低落,她难以感受到快乐。她的睡眠质量开始变差,兴趣减退,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由于抗压能力下降,李女士渐渐无法胜任工作,开始请假前往医院治疗。在精神专科医院,医生评估李女士的病情后,将其诊断为抑郁症共患妄想,西药一服就是五年。

这五年来,对抗病魔占据了她全部的精力,年龄越来越大,也没有找到对象;上了年纪的母亲身体越来越差,还需要反过来照顾精神恍惚的女儿。两个月前,李女士认为自己病情已经平稳,便自行停药了,但由于近期工作压力变大,又出现了妄想症状。

李女士一直不承认自己有妄想症状,但她总觉得有人在监视自己。她的身体上也出现了胸闷气短和打嗝的情况,她的下肢开始变得麻木,并且经常被非常小的声音吓一跳。这种身体状态已经无法支撑她出门、上班,她每天躲在房间,就如惊弓之鸟。

她母亲听说北京中医医院王院长的门诊治疗心身疾病效果很好,于是陪同她前来就诊。

听完李女士和家人的叙述,王院长认为李女士的疾病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焦虑忧思、心神失养导致的。通过详细的诊断和辨证,王院长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中药治疗方案,两周为一个疗程。

服药2个月之后,李女士心里渐渐感觉清亮,头脑也清醒了,她开始明白,那种被监视感其实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同时,她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此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后来,李女士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人也变得更加积极和乐观,她感慨地跟我们倾诉她的变化和感受,她说:“那种感觉就像蒙在头上的塑料袋终于去掉了,我从窒息的边缘被解救了出来。”

每次就诊王院长都耐心听她倾诉、微笑着听她讲述病情,很多时候,当她把内心的烦闷倾诉出来时,心里就会舒服很多。按时服药,再加上王院长辨证准确,处方精当,所以显效迅速,尤其是躯体症状改善明显,打嗝和胸闷气短明显好转,手抖和腿麻症状也消失了。

王院长说,目前李女士病情稳定,间断服用中药控制即可,等症状全部消失,就可以慢慢停药。门诊中已经有临床治愈的病例,患者要有信心。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要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参与适度的运动和体育活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注意饮食营养均衡等,这些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水平。

“太谢谢您了,医生!我女儿自得这个病以来瘦了不少,饱受病痛折磨,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巨大影响,33岁了也没有谈过恋爱,现在病情稳定了,她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了,我也能放下心来了。”

李女士和母亲搀扶而去,还一直跟我们说着道谢的话……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障碍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种疾病不像外伤、感冒,表面上一般看不出问题,但是类似微笑型抑郁、疼痛性抑郁、幻想性抑郁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中医能够心身同调,改善症状且不易反弹,传承千年的“大医精诚”精神也要求我们“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来寻求中医治疗。

作为中医,我们在望闻问切间更能与患者感同身受,急患者所急,苦患者所苦,迅速准确地为患者解除病痛。拯救一位患者等于拯救一个家庭,这种成就感正是我们价值的体现!

医学人文点评

做医生,面对的不只是疾病本身,还要面对作为患者的、具体的人,甚至要面对患者背后的家庭。因此,一名好医生的使命,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有让患者恢复健康、回归工作生活,这更是对一个家庭的疗愈。

这个疗愈的过程,不只是使用药物,更是发挥人文沟通去传递医学的温度。有时候,医师的一个微笑胜过一剂良药,正如曾经电影中的那一幕,“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

                     点评人:樊荣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患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