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医学人文丨双向构筑的坚强
发布时间:2024-11-25

见到许奶奶(化名)的第一面,是在她入院那天早上。我跟着查房的队伍经过护士站,听见护士老师们的赞叹,称赞许奶奶全然不像74岁的模样。许奶奶摘下帽子,羞涩地说:“我的头发全白啦!”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我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关爱与感动

在许奶奶刚入院的前两天里,我对这个看起来无比乐观、心态绝佳的奶奶还并不熟悉。我只是在她爱人代诉病情时,了解到她喜欢旅行,游历山水,左颈部10厘米的甲状腺肿瘤不曾限制她热爱生活的脚步。

她脸上总是挂着的坚定又温柔的微笑,让我一度以为她湿漉漉的眼角可能只是因为“迎风易流泪”体质。但渐渐的,通过观察以及与她的交流,我发现许奶奶谦和的微笑并不代表着坚强,她言语中常流露出对手术的担忧、对自己病情的不安和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因为看穿了她的坚强,她爱人不能总在医院陪护,并且她的女儿远在国外未能赶回来,我常常有点放心不下许奶奶。所以每天上班的第一时间,我总是先去查房,告诉许奶奶:“我来啦!”

我也会询问她是否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并跟她念叨一下今天要做什么检查。在下班前,我也会去跟她打个招呼,让她晚上安心睡个好觉。手术前恰好是我不值班的周末,我只能在手机上安慰许奶奶不要紧张,告诉她手术的过程中我一定会陪着她。

适时的肢体接触往往能令患者安心,也让患者坚定治愈的信心。我学着主任和各位老师们查房时的做法,用肢体语言表达支持。我握着许奶奶的手跟她交代要做的检查,摩挲着她的肩膀给她加油打气,第一次拭去她眼角的泪水,告诉她不用担心,我们一直都在。

责任与担当

其实,在我见证了“宽街外科”又一次为生命创造奇迹、见证了许奶奶转危为安的同时,科室和患者们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作为一名刚进入临床工作不过半年的规培生,我有过彷徨和迷茫的时候,有着太多不懂的地方,在面对病人时,我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和底气。

这种专业上的不自信有时候会影响到我的医患沟通,比如在向病人询问病史之前进行自我介绍时,我羞于把自己放置于一名医师的身份位置上,因为我害怕在病人面前“多说多错”,我会尽量减少与患者交谈的次数,避免遇到我不会解答的专业问题等等。但这段时间以来,经过科室的老师们对我的引导和帮助,我逐渐意识到,那些看似是“想为患者负责”的行为,实则是一种逃避。

现在的我,在面对每一个病人时,都会自信大方地自我介绍:“您好,我是您的管床大夫,我姓陈。”这句我曾经不敢轻易说出口的话,现在成为了我勇敢承担责任的开始。我依然有许多不懂的知识,但我不再畏惧。

患者是最好的老师,了解他们的病情、应对他们的提问都是我学习的绝佳机会。比如为了应对许奶奶的甲状腺肿瘤疾病,就需要知晓与手术相关的知识。

在我自己查阅资料、请教上级老师、参与多学科会诊的过程中,我已对这个疾病基本的内容了然于胸,不仅可以独立为病人讲解他们提出的问题,还会在主动发现新问题中,继续学习完善不足。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医护和病人的沟通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

收获与祝愿

许奶奶及家属和“宽街外科”团队完美契合的医患关系,给我的职业认同感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但我深知,在临床工作中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不过,我相信,我不会畏惧、不会抵触,我会学习老师们勇敢执着的亮剑精神,和春风化雨的细致关怀,力所能及地为每一位患者解决问题!

医学人文点评

陈医生的文字把我拉回了自己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时候,我也曾经历过那样的阶段,初入临床,缺乏临床经验,不够自信,面对患者和家属,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回复他们的问题总是支支吾吾,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希望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但,我在陈医生的身上看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看见了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患者的关心。疾病在身,治疗却要身心兼顾,我很庆幸许奶奶遇到了陈医生,虽然一个人住在病房里,充满了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但是在陈医生的关心和照顾中,最终勇敢地战胜了病魔!

我也相信,在我们身边还有千千万万个为患者尽心尽力、不断成长的医生,他们由实习医生、住院医生逐渐成长为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伴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不忘的还是那颗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初心,我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点评人:赵丽娜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