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精神 | 人物篇|毛克臣:致广大而尽精微 守正道而开新篇
发布时间:2023-05-06

年轮刻录步履,时间标注方位。北京中医医院已经走过了67年的历程。奋斗与探索、成长与蜕变、惊喜与惊艳,从1956年到2023年,从无到有,从优秀到卓越,一代代宽街人在千回百转中奋勇前行,在千磨万击中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另人瞩目的成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北京中医医院建院67周年之际,我们开设“宽街·精神”专栏,希望通过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一排排光芒闪耀的足迹,一起汲取宽街人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携手再续华章。

建院之初,北京中医医院汇集了京城的名家、御医之后、杏林泰斗,他们将深邃的中医药理论底蕴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凝结之精华——祖传的秘方、经验方,无偿地捐献给医院,形成了具有北京中医医院特色的传统制剂。

用药在医,治病在药。北京中医医院的医院制剂应用多年,制剂方法和工艺,都是前辈老师傅面传心授、手把手教会的,再将各种药的制备工艺技术整理成文字资料,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代药师为我院中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咱们得把宽街的药守好,才无愧于先辈。”是毛克臣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在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多年的他曾受业于北京市卫生系统首批两位主任中药师——谢善卿、白云瑞。与皮外科泰斗赵炳南、王玉章、宋祚民等多位名老中医共事多年,熟悉医院的传统制剂制备,深得老药师传授的制备技术的精髓,对药油、药锭、药捻、拔膏棍等我院名老中医所独创的特色制剂制备工艺有独到见解。

守正创新 宽街明药代代相传

“子宫锭是个好药,得好好传承!”毛克臣曾经不止一次这样提醒年轻药师们,并且指导他们就子宫锭进行相关研究。他建议从档案入手寻找线索,同时在书面资料的基础上,帮忙联系医院老专家进行访谈。一次次的沟通拜访,一场场的深入座谈,老专家们不仅讲解了当年子宫锭的辉煌历史,还从临床应用、制剂改革给予了年轻药师们很多建议,更为子宫锭这一制剂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毛克臣每当临近重要工作环节时如熬制膏药,总会亲临现场指导,传授知识、至嘱关键。他曾经多次指导制作子宫锭,由于制剂室搬家,子宫锭由原来的明火熬制改为电磁炉,年轻药师们对于制作的火候把握不准,邀请毛克臣再一次到制剂室操作指导。他一边熬矾,一边讲解控制火候的注意事项,过了十几分钟,他说“准备拨锭啦”,把熬好的药液分到年轻药师们的滴勺里。“合格啦!”正当年轻药师们为滴出了子宫锭而欣喜时,突然发现毛克臣的眼睑和脸颊都肿了起来,原来他对子宫锭里的乳香和没药过敏,只要接触就会皮肤肿胀、瘙痒。除了子宫锭,医院很多制剂里都含有乳香没药,但只要遇到制剂工艺有调整或者改进需要指导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到现场亲自指导和实操。

根据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下来的处方及老药师们口传心授的制药工艺,毛克臣主持完成我院200多种传统制剂的整理和申报,建立了相应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并取得制剂批准文号。从此医院制剂生产由老师傅口传心授模式,转变为按照固定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阶段,成为医院制剂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践行者,同时为医院保留下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医院制剂黑色拔毒膏、子宫锭、血余蛋黄油、黑布药膏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血余蛋黄油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制剂,至今仍应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朝乾夕惕 解惑授业薪火相承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北京市第四批、五批、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毛克臣在为学生们授课时,总是用这段话来形容我院皮外科泰斗赵炳南,而在学生们眼中,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继承人,张恂印象最深刻的是跟师学习中的一件事。一天下午5点,毛克臣为授课特意借来的一袋西洋参样品到了,不顾授课一天的劳累,马上又讲起了西洋参,一边讲还让大家根据性状将样品进行分类编号并测量、标注,在他的指导下用了将近2个小时也只整理出不到1/3。毛克臣说:“不早了,你们住的远都回家吧,明天来了再接着整理。”

第二天早上,学生们一进办公室就惊呆了,只见前一天那袋将近80多种不同性状的西洋参已经全部整齐地码放在一张大工作台上。每种类别西洋参下边都有一张长10cm宽2cm的纸条,上边标注了编号、长度、直径、芦形特征、芦碗个数以及环纹和纵沟等性状特征。一个人要逐个观察、测量并标注打印、裁剪出来,没有6、7个小时是完不成的,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跟师学习,毛克臣这是在办公室熬了一宿啊!望着学生们吃惊的表情,他却神采奕奕地说:“还愣着干啥,还不找相机拍下来!”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毛克臣无论多晚也都认真及时点评跟师作业,每次外出学习都等着学生们到家后报平安……跟师中的点滴化成温暖的记忆和前进的动力。

作为医院导师团队、北京市第四批、五批、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毛克臣注重中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室团队建设,带教学生专业素质和学识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已成为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

术业精微 大事必作于细

“未曾做事,先学会做人,规规矩矩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对于年轻人,毛克臣总是严格要求。曾经受业谢善卿、白云瑞等老药师的他,毫无保留地将其毕生所学精华传授给年轻人,为我院中药房训练培养出一大批技能过硬的中药专业技术人才。

任卫东至今回忆起90年代刚到中药房工作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当时由于中药房装修,改在现在的多功能厅调剂、发药。当时他在窗口发药,病人询问熬药方法后又问二煎加凉水还是热水,任卫东回复说是凉水。休息时,毛克臣把他叫到一边问,“你洗完热水澡喜欢用凉水冲吗?”“当然不喜欢了。”“药也不喜欢啊!”毛克臣说道,同时引经据典,通过多项研究和论文耐心细致地为任卫东讲解相关原理。“大爷,您饶了我吧,就一个熬药,您至于吗?”他抱怨着。“没有咱们的药,大夫治不了病人的病,别小看咱们中药,好好学。”毛克臣依旧耐心叮嘱。

除了对于工作的严格要求,他对于年轻药师的成长也十分重视。对于能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年轻药师们,他特地召开动员会议,要求符合要求的药师都必须参加考试,同时外请老师进行授课辅导。在药师们备考期间,他反复督促、时时监督,经常“抽查”药师们的复习情况。“时不常提个问题,只要答不上来他就瞪眼,也不骂人,但感觉还不如骂我一顿省心呢!”任卫东对当年准备执业药师考试的情景记忆犹新,本来自觉“没有精力复习”的他经过反复督促学习,也顺利通过了考试。

从“较真”对患者问题的回复到督促备战执业药师考试,毛克臣对于年轻药师的要求和培养既细致入微又严慈并济。“药是治病救人的,人命攸关的事,既不能马虎、更不能糊弄。”是他对年轻人的要求,更是宽街人对于药品质量的执着与坚持。

言传身教、立德于行,五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中,毛克臣的岗位覆盖医院中药房各个部门。从一线药师继而兼职于管理,既有高等中医药院校理论知识系统学习的基础,又得到药房老师傅传授的实践经验技术的传授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熏陶,更是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为医院的中药专业队伍培带出一位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药学部紧紧围绕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主题,发扬中药传统饮片应用与传承,不仅充分运用中药传统特色技术,也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设备,对中药药学服务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提升药事管理的同时,不断传承与创新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药学服务体系,为广大患者服务。“宽街明药”代代传承,创新不已!

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