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精神 | 人物篇|刘红旭:为患者提供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双重保护是我们的目标
发布时间:2023-05-17

年轮刻录步履,时间标注方位。北京中医医院已经走过了67年的历程。奋斗与探索、成长与蜕变、惊喜与惊艳,从1956年到2023年,从无到有,从优秀到卓越,一代代宽街人在千回百转中奋勇前行,在千磨万击中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另人瞩目的成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北京中医医院建院67周年之际,“宽街·精神”专栏将通过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一排排光芒闪耀的足迹,一起汲取宽街人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携手再续华章。

毕业选择心血管科,因为最具挑战

坚守临床医生职责,守在患者身旁

攻关不稳定型心绞痛,创造新生机

引进现代技术,为患者提供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双重保护……

从医30余年,刘红旭传承前辈学术思想,创新技术理论,将中医益气逐瘀法和冠脉介入手术相结合,探索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道路。

因为挚爱 所以执着

1986年,刘红旭毕业于首都中医药学院中医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工作。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心血管科?他说:“心血管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对生命威胁大,这里工作最具挑战性。”为了迎接挑战,还是“小大夫”的他每天守在病房里,管理患者事无巨细。“当时我会把每位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出院恢复情况一一记下来,尤其是病例中我最需要记住或是吸取的经验教训,更要着重记录。”刘红旭说,从1986年做住院医师开始,到主治医师的六年来他每天都坚持记录。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记录本已经有厚厚一摞。

事无巨细的管理患者,源于他对“临床医生”这四个字的理解与感悟。

“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夜班的教训。”刘红旭回忆说:“当时我是夜班医生,一位心率比较慢的患者出现了房颤,心跳特别快。我按照常规方法给予药物治疗。第二天上午10点要下夜班了,这名患者的心律还没恢复正常。我交班后就回家了。人虽然离开了医院,但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惦记着他心律怎么样了?为什么恢复这么慢。下个班一进病房,我就冲到病历车旁找出那位患者的病历。原来他在我走后半个小时心律转复了,但转复过来的时候心率变得非常慢,一下就晕倒了,从床上摔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慢快综合症,是一种挺特殊的心律失常的疾病。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临床医生’一定要多守在患者的床边,观察仔细,处理到位。这些观察和记录特别有价值,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守在患者身旁,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珍视每一次学习机会,做一名不断进取的医生。在刘红旭的书柜里,有一排整整齐齐的“旧书”——西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厚得像砖头一样,不断有新版本出来,刘红旭本本都有,他认真翻阅这些书籍,不断更新知识,紧跟西医内科发展。他深知,在中医方面拥有特色优势,在西医方面紧跟前沿,才能在医学领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敢为人先 让中医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接轨

2004年刘红旭担起心血管科室主任的重任。“当时还是挺有压力的。”刘红旭说:“我们心血管科上世纪60年代成立,第一任主任是首届‘西学中’学员许心如教授,许老提出‘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国内首创‘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可以说许老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奠基人之一。随后我们科室在魏执真教授、黄丽娟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不断传承创新,逐步形成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心律失常和益气逐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这三个独具特色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大法,并称‘治心三法’。虽然疾病谱在不断变化,但心血管疾病依然病情重,变化快,危险大。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希望为患者提供中西医双重保护。”

为患者提供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双重保护成为刘红旭和团队的奋斗目标。他提出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国际一流的诊疗设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诊疗。在他的倡导下,医院引进了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技术。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敢为人先的刘红旭从头学起,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获得了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格。遇到疑难杂症,他都要亲自为患者实施手术。

刘红旭说:“冠脉介入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技术手段,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恰当、最及时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我们接诊的患者中7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他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已经很多年了。依照病情需要,该装支架的时候装支架,支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去共同解决这类问题。”

60多岁的周大叔患冠心病20多年了,三根冠脉血管中一根堵塞95%,两根堵塞85%,过马路即可引发憋气胸疼,时常发作心绞痛。冠脉造影检查发现,由于血管钙化,放不进支架,医生建议他做开胸搭桥手术。周大叔不愿做开胸手术,于是找到刘红旭寻求中医治疗。

刘红旭针对周大叔的病情,辨证施治,以益气逐瘀法组方的参元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开始治疗,每次复诊,他都会详细了解他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吃了一段时间药后,出气匀称了,呼吸不那么急了,心绞痛从每天五六次,到一周一两次,现在基本上没有心绞痛了,还能去景山散步了。”周大叔说起现在的身体情况,开心的不得了。

守正创新,刘红旭带领团队在不断继承、发展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同时,积极引入并开展现代医学技术,包括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以及心外科技术,将科室打造成为中西医并进,内外科结合的综合心血管病中心,除开展常规的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外,还开展了IVUS、OCT、FFR/IMR、CA-FFR、冠脉旋磨等新技术;心律失常起搏及介入诊疗技术方面,开展了无导线起搏、ICD、CRTD、三维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术、房颤冷冻消融等;此外,还与心外科联合开展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的冠脉搭桥手术、杂交手术、瓣膜手术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为患者提供了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双重保护。

攻难克艰 另辟蹊径

上世纪90年代,中医心血管领域多集中在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而对于病势凶顽而又虚实相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关注较少。刘红旭遇到很多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这些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血管的内皮功能受到损伤,血管容易痉挛,使原来固定狭窄的血管变得更窄,心绞痛发作更加频繁。

刘红旭说:“那个时候大家非常关注一个很小的分子叫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它跟血管内皮的功能密切相关,跟冠心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我最早是做了一氧化氮跟不稳定心绞痛之间的关系,看看中医药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1994年,刘红旭负责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和内皮功能的研究课题拿到了第一个北京市青年科研骨干基金。1995年,他在国内最早发表了一氧化氮与不稳定心绞痛的关系及中医药干预影响的论文。1996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治疗心绞痛的医院制剂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参元丹)。2005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和内皮功能的研究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医院制剂参元益气活血胶囊也成为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一剂良方。2009年,益气逐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法则的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20年“益气逐瘀法(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肌保护作用”项目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逐渐成熟,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心血管团队的研究证实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具有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作用,相关结果被写入2017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中药组合物”是国内首个且唯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中药制剂。

刘红旭在多位前辈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需用破血逐瘀之药的认识,提出益气逐瘀法,选择水蛭、土元等药逐瘀而不伤正,重用黄芪、党参等药益气扶正,逐步形成了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色疗法。

70多岁的王奶奶由于冠心病,做过三次手术,放了六个支架。但是每次介入术后两年左右,血管都会出现再狭窄问题。刘红旭综合王奶奶的病情以及以往的治疗情况,采用了益气逐瘀法治疗,配合使用医院特色制剂参元益气活血胶囊。经过三年多的综合治疗,王奶奶的病情很稳定,没有出现血管再狭窄问题,也没有再发作过心绞痛。

二十余年研究探索,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再到缺血性心肌保护,心血管科团队系统揭示了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全事件链的心肌保护作用。从临床研究(人)到活体动物(猪、大鼠、小鼠、斑马鱼)、离体心脏组织、心肌细胞、细胞器(内质网)、基因和蛋白水平,多层次揭示了益气逐瘀法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保护机制及多靶点作用特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说起对于科室“十四五”期间科研发展的期待,刘红旭坦言,希望更好地传承发扬“治心三法”,每个治法能衍生出一种医院制剂,申报一个国家专利,编写一本专著,获得一个科技进步奖。同时也希望益气逐瘀法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零的突破。心血管科也将为实现打造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兼具、医教研一体的综合性心脏中心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