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妙手|跨越国界的守护:一位蒙古乳腺癌患者的中西医康复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28 作者:外科综合三病区 种子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的护士站摆放着一束鲜花,这束鲜花的背后有一段坎坷而温馨的故事。来自蒙古国的51岁患者巴特(化名),因乳癌求医辗转多处,最终住进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开启一场跨越国界的抗癌之战。

from clipboard

跨国就医 难题重重

2024年9月,巴特在蒙古因腰椎骨折入院,住院检查中发现了浸润性乳腺癌,肝、胸椎、腰椎等多处转移,还合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治疗难度极大。前期已于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进行新辅助化疗数个月后,肿瘤大小已到达手术标准,为寻求更好疗效,她在乳腺外科开启中西医协同抗癌新阶段。

中西医协同 精准治疗

西医手术 攻坚除瘤

入院后,张董晓团队评估认为患者虽然处于肿瘤晚期,但前期化疗后病情平稳,可以手术。主任医师张董晓、付娜团队、主治医师东浩为患者做单侧乳房改良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乳腺组织,清扫淋巴结的同时保护周围神经血管,术后密切监测,为患者筑牢康复防线。

中医调理 整体护航

针对患者的焦虑、失眠、疼痛等问题,中医文化护理全程介入,通过望闻问切,拟方调理体质,术后规划耳穴压丸、刮痧等中医治疗,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内服中药,巩固疗效。

考虑到巴特作为外国患者的饮食习惯差异,营养科与中医团队联合制定饮食方案: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清蒸鱼、炖牛肉(避开蒙古饮食中过多的油炸食品),同时融入中医特色食疗方——术后初期推荐“山药莲子小米粥”(健脾益气,助力伤口愈合),中期添加“当归生姜羊肉汤”(扶正补虚,提升免疫力),既符合中医“药食同源”理念,又尊重其对肉类、谷物的饮食偏好。

跨文化护理 温暖守护

在住院过程中,护士长梅雪婷和责任护士宋波与巴特及家属通过英语无障碍沟通,详细解释手术流程与中医辅助治疗的原理,缓解其对未知治疗的恐惧;术后询问伤口感受、饮食需求,及时回应焦虑情绪。这种专业且温暖的沟通,让跨国就医的隔阂逐渐消融。

治疗见效 重燃希望

经过12天治疗,巴特恢复良好,引流管也已经拔除,更令人欣慰的是,术后通过直接灸治疗,耳部推拿、刮痧以及耳穴压丸治疗,她的焦虑情绪显著缓解,失眠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已能正常入睡。复查未见明显肿瘤转移征象,基础疾病也得到初步管控。

出院时,巴特和家属特意送上鲜花,用中文说着“谢谢”,眼神中满是感激——这束鲜花,既是对治疗效果的肯定,也是对跨文化医疗照护的由衷认可。未来,中西医协同模式有望惠及更多海外患者,让中医药的智慧与温度,跨越国界守护人类健康,为全球肿瘤防治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