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妙手 | 闯过癌症关却遇肠梗阻,肠道坏死命悬一线,宽街外科力破危局
发布时间:2025-02-10 作者:普外/肿瘤外科 于淼

从2018年开始,刘叔叔的生活一直被疾病困扰。

2018年,他被诊断为直肠癌,接受了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术后进行了6周期的辅助化疗。

2019年,直肠恶性肿瘤复发,他再次接受了同步放化疗。

2020年,病情再次恶化,他不得不接受“腹-会阴-直肠联合切除术(Miles手术)”。

2021年,肝恶性肿瘤的出现,更是让他的生命悬于一线。他又再次接受了肝脏切除的手术。

数次大手术暂时留住了刘叔叔的生命,但两年后他开始出现腹痛、腹胀,且症状愈发严重,不仅排气排便停止、进食困难,还出现了频繁呕吐。他的体重急剧下降,身体消瘦得如同干枯的树枝。

家人带着刘叔叔从当地到省城四处求医,诊断为放射性肠炎引起的肠梗阻。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但效果微乎其微。肠梗阻让刘叔叔长期无法进食,只能依赖肠外营养维持生命。长期的肠外营养又导致他的肝功能严重受损,逐渐出现了黄疸。

刘叔叔的女儿也是一名医生,了解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路夷平教授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们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医者仁心 妙手回春

放射性肠炎引起的肠梗阻,是放疗后极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刘叔叔的病情已经到了极为危重的程度,肠梗阻的范围广泛,且肠道已经出现了部分坏死的迹象,若不及时手术,他将失去最后的生机。

然而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风险极大,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肠道经过放疗后,组织变得脆弱,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出血和穿孔。

其次,由于肠道黏膜已经损伤,手术后的愈合过程可能会非常缓慢,甚至可能出现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手术后的肠道功能恢复也可能面临诸多挑战,可能会出现术后反复肠梗阻、长期的消化吸收不良等问题。

北京中医医院普外/肿瘤外科作为华北区域诊疗中心、华北区域疑难危重病例会诊中心,对疑难危重病例诊疗有着丰富临床经验,路夷平教授带领团队分别就风险制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

手术室内,路夷平教授小心翼翼地分离着刘叔叔腹腔、盆腔内的粘连组织,如同在雷区中排雷,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随着手术的进行,医疗团队发现刘叔叔的部分肠道已经缺血,呈现出暗紫色。在保证肠管长度足够维持术后营养供应的情况下,路夷平教授一步步地切除病变的肠道,仔细地吻合剩余的肠管。经过数小时的艰苦奋战,手术成功完成。

中医康复 再获新生

刘叔叔的术后恢复也是一波三折。由于手术的复杂性和放射性肠炎的影响,他的肠道功能恢复较其他患者缓慢。路夷平教授也多次与他沟通,要耐心恢复,避免焦虑。

术后康复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作用。在芒硝腹带外敷、中药灌肠配合针灸的治疗下,刘叔叔的肠道功能逐渐恢复。他开始能够进食,肝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身体也慢慢恢复了活力。

2025年春节,刘叔叔通过视频向路夷平表达了深深的感谢和新年的祝福。他说:“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能够再次与家人团聚,享受生活的美好。”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盆腔恶性肿瘤70余万例,作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放疗的效果明显,但是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也日益突出,最常见的放疗并发症之一就是放射性肠炎,大部分患者全身状态和营养状态极差,放射损伤导致的致密粘连也导致了实施手术的难度直线升高。

放射性肠炎的成因主要是放射性治疗对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以及后遗损害。放射性肠炎肠梗阻是放射性肠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需要手术治疗。

肠梗阻是放射性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手术干预的主要指征。放射性肠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肠道菌群调节和饮食调整。对于放射性肠炎的处理,饮食调整非常重要。建议选择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如果腹泻严重,可以尝试使用止泻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营养支持,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补充。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