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赵炳南
发布时间:2013-10-22

赵炳南(1899~1984),原名赵德明,回族,经名伊德雷斯,祖籍山东德州,出生于河北宛平(今属北京市)一个贫苦家庭。赵炳南自幼身体羸弱多病,从5岁到7岁仅3年间就出过天花,患过痢疾,得过麻疹,发过疟疾。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深深懂得生命的珍贵,在幼小的心灵里已播下了立志做一名为他人解除病痛的医生的种子。6岁时,赵炳南进入私塾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但因家境清贫,他的学习仅勉强维持了6年便中断了,被迫过早地走上社会。少年时期的赵炳南目睹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心灵受到极大震动,这更加坚定了他立志做一名医生为民众解除病痛的信念。

1912年,13岁的赵炳南开始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于名医丁德恩,学习中医皮肤疮疡外科。在短短的3年里,他研读了《外科准绳》、《疡医大全》、《外科启玄》、《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数十部医著。他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丁老先生,故尽得其传。1920年,赵炳南自设医馆开始行医,悬壶于北京西交民巷。曾任当时北京市中医公会外科委员、华北国医学院外科教授等职。

赵炳南先后担任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等职务,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及其外科学会及皮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担任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二、三、四、五、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还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经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

赵炳南前30年主要搞中医外科,后30年主要搞中医皮科,所以他常说“我是中医皮外科”。赵炳南是我国现代中医皮外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实践,提出了“湿滞”、“顽湿”、“血燥”等理论;研发了拔膏、熏药、黑布药膏、引血等独特疗法;创立了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和诸多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擅长治疗顽癣恶疮等疑难顽症,对皮肤外科理论及内服、外用药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研制改良的黑布膏药、紫色疽疮膏、搓药、拔药、熏药等制剂以及自制的全虫方、麻黄方等验方,沿用至今。著有《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一书,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先后参加编审《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手册》、《实用皮肤科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医外科学》等。晚年则专门致力于皮肤病的治疗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祖国中医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德高望重,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