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针灸学重点学科
发布时间:2019-10-2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的前身-针灸科成立于1956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针灸学重点学科、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专科、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重点医学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北京市中医针灸特色诊疗中心、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单位、北京市医管局职工科技创新工场培育团队、北京市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工程首都核心专科(X)、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单位。  

针灸科自建科之初,历史悠久、名医荟萃、流派云集、传承深厚,汇集了金针王乐亭、管针贺惠吾、三通贺普仁、治痛夏寿人、辨经于书庄、治神周德安等一批在全国针灸界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的针灸名家。金针王乐亭的针具及组方、贺氏三通法理论和火针应用、贺惠吾管针经验、于书庄经络辨证、王居易查经辨证、周德安六治经验等是在全国具有影响的针灸学术特色,是北京地区针灸学科的重要代表。学科注重学术传承,围绕名医名家组织传承团队;围绕重大疾病及疑难病开展名老中医经验的疗效验证、针刺机理研究及传承推广并探索新名医培养模式。

目前拥有包括针灸脑病病区(含NICU)、针灸特色病区和针灸康复病区在内的三个病区,面积1931.41平方米,其中PT/OT康复室/语言训练室面积100平方米,开放床位116张,病床使用率>100%,病房收治病人数>2900余人次/年。在国内率先建立突出针灸特色的“中医卒中单元”及完善的急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可以开展包括从中风病急性期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到恢复期康复的重症监护抢救、针灸中药治疗、早期PT/OT康复、语言训练等内容的中医卒中单元规范化治疗。针灸门诊面积950.81平方米,门诊治疗床位78张,年门诊量11万余人次。此外,设立了中风、头痛、失眠、耳聋耳鸣病等专病门诊;火针、金针神经肌肉病、下肢静脉曲张、带状疱疹等专台门诊,完全满足针灸学科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大规模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2016年12月获批准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探讨针灸治疗常见脑病的神经调控机制和临床诊疗方案优化为研究方向,开展针灸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

本学科中医优势病种包括偏头痛、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脑出血(急性期/恢复期)、原发性头痛、原发性失眠、神经性耳聋、耳鸣等,每年进行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的总结评价分析与优化,诊疗水平逐步提升;开展火针、耳针、毫针、三通法、拔罐、针罐、灸法等中医治疗技术共42种,其中贺氏火针技术、贺氏三通法技术、王乐亭中风十三治技术、王乐亭六寸金针透刺治疗瘰疬技术、分期分型辨证治疗偏头痛技术、贺氏火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技术、隔姜隔盐灸神阙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技术以及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技术是我科特色诊疗技术。

针灸中心学术带头人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德安教授,学科带头人为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针灸学会会长王麟鹏教授;学科和专科负责人为李彬主任。中心共有医生41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18人,硕士以上比例超过87%。已故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创立“贺氏针灸三通法”理论体系,为当代针灸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此外,拥有首都国医名师1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徒弟19人,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1人、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8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1人,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获得者3人,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215计划” )学科骨干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目前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

“十二五”以来,科室共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3项,总经费达2012.97万元;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78篇,SCI/EI收录文章80篇,累计影响因子152.85,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6篇;发表论著共9部;编写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等教材5部;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团体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火针疗法及临床应用研究于2016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已故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主编的《中华针灸宝库》于201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获批专利7项;制定火针国家标准,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2部分:火针》;发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艾灸、熏洗、拔罐”4部团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