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明医 | 杨国旺:内虚,肿瘤会钻空子
发布时间:2024-04-22

前不久,国家癌症中心在《中华肿瘤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482.47万,总体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肺癌发病率居首位。报告指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肿瘤防控任务艰巨。“面对恶性肿瘤高发态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十分重要。”从事肿瘤临床工作30多年的北京市优秀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医师杨国旺教授认为,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背景下,中医药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不论是手术、放化疗,还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不良反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肿瘤诊疗中,中医药如何发挥作用?杨国旺表示,一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肿瘤治疗效果。二是彰显中医药防治肿瘤并发症的优势,发挥辅助作用。例如,放化疗会引起骨髓抑制,靶向治疗会导致腹泻、皮疹、黏膜炎,免疫治疗可能引起免疫性肺炎、肠炎等,中医药介入可减轻这些症状,提高患者对西医治疗的耐受性,保障西医治疗的完整性。即便对于西医治疗效果非常好的乳腺癌,中医药在早期防治、治疗协同、术后康复等环节也能发挥独特优势。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要5~8年的内分泌治疗,会出现潮热、多汗、骨质疏松,伴有骨关节疼痛、晨僵等症状,中医药和针灸可有效减轻这些并发症。

此外,中医药还能主导特定肿瘤患者的治疗,其中就包括一部分经过多线治疗(一线治疗:明确恶性肿瘤诊断后的首次治疗,优先选择效果好、经济、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二线治疗:一线治疗后效果差,出现化疗或靶向治疗耐药时选择的疗法,副作用相对多、价格偏贵。三线治疗:一线治疗、二线治疗都失败后,用来应对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的疗法)后依然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如果这类患者治疗意愿强烈且没有进入终末期,中医药介入有可能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医治疗的优势人群。”杨国旺讲述了一个临床案例:有一位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早期接受了化疗和局部放疗,病情一度稳定。但没过多久,患者出现了肿瘤增大,又进行了二线化疗,肿瘤依然增大。这时,患者因难以忍受副作用,不想再做化疗,加上经济条件不好,负担不起昂贵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于是在2020年找到了杨国旺。根据患者情况,杨国旺对他进行了纯中药治疗,每周服药6天,每3个月复查一次。截至目前,该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肿瘤患者从接受治疗到疾病出现进展或死亡的时间)达到41个月,总生存期超过5年。

在杨国旺看来,肿瘤也是一个生命体,只是脱离了正常的生长规律,变得不受控制了。中医认为,肿瘤是一种病邪,与痰浊、瘀血、癌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人体内环境失衡,即“内虚”。杨国旺表示,内虚不仅仅表现为气虚、血虚、脏腑功能不足,还是调节修复能力下降或缺失的征兆。因此,防治恶性肿瘤要以“扶正祛邪”为最高治则。临床中,杨国旺会根据患者的正气、邪气、病灶、病性等进行“辨病、辨证、辨期”结合治疗。辨病治疗,即明确邪毒性质及正邪关系;辨证是中医从个体角度考察疾病本质的重要方法,判断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归经、病势等证候特点,确定病机,把握当下治疗重点;辨期,即明确干预目标和治疗方法。例如,进展期肺癌(中晚期)患者除了气虚外,还有明显的血瘀证和癌毒证,核心病机是气虚、血瘀、毒聚,可见咳喘、咯血、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治疗的当务之急是缓解咳喘症状,杨国旺常用方剂为苏子降气汤、止嗽散、小青龙汤等。进展期肺癌咳喘的根源在于痰、瘀、毒、虚,在“扶正祛邪”治则下,应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法,扶正常用方剂为玉屏风散、四君子汤、八珍汤、薯蓣丸、引火汤等,祛邪常用固本祛瘀汤系列方和自拟十味化积消瘀汤。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没有偏方,多学科参与才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杨国旺表示,在肿瘤的三级防治体系中,必须按照“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协同互补”的原则,实施个体化策略。一级预防,即在恶性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甚至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药介入,可以改善体质,调节人体内环境,遏制或推迟癌前病变向恶性肿瘤的转变。例如,针对肺结节不典型增生、不能或不宜立即手术的患者,中医药干预有可能阻止或推迟病灶的进一步恶变。二级预防,即针对已经发生肿瘤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即使不能治愈也要控制肿瘤的发展。三级预防,即针对晚期肿瘤患者,可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杨国旺教授提醒,规范治疗只是一方面,防治肿瘤还要重视日常生活方式,这是调整身体“稳态”的根本。“稳态”就是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心理方面,防治肿瘤需要保持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饮食起居方面,要保证膳食平衡、作息规律,尽量避免有毒有害的环境;工作方面,要劳逸结合,避免工作强度超出耐受范围。此外,体质偏颇的人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有针对性地调整痰湿、气郁等问题。

本文已刊发于《生命时报》

作者张健

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