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艰苦中保持乐观
发布时间:2019-11-01

王禹堂教授并非出生于中医世家。王老的童年正处在社会变革动荡的年代,医疗落后,缺医少药,民不聊生,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王老立志学医,要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好医生。1962年他考入建国后最早成立的中医高等学府——北京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实现了学医的夙愿。

1968年王禹堂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毕业后,响应中央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落后的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中西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一线临床工作。当时基层的医疗环境之简陋是现在很难想象的。基层医院没有如今精细的分科,每个医生,特别是像王老这样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内外妇儿兼顾,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成就了王老全面的医疗技能和精湛的医术。

三十多年前的一天,一个从牧区回家探亲的小伙子在父亲的带领下前来就诊。小伙子当时被一种间断发作的背部疼痛困扰了相当长的时间,发作起来钻心的疼,疼痛位置也不固定,痛苦不堪。曾多方求医都没有找到病因,只能诊断为神经痛。因为他的父亲常年接受王老的治疗,非常信服王老的医术,所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诊。王禹堂一时也难下定论,他耐心地询问了发病的规律,又分析了小伙子的工作生活环境,想起曾随医疗队到甘南支边,见到牧区有一种蝇蛆症,和这种表现很像。所谓蝇蛆症就是苍蝇将虫卵通过病人的毛孔植入皮下,卵发育成为幼虫,会在皮下钻行,导致患者不定时发作的剧烈疼痛。王禹堂按照这个思路,通过中药和蛆虫药物帮患者去除了皮下的幼虫,并把防病的要点告诉了病人。困扰他的顽疾豁然而解,小伙子激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连称神医。艰苦的环境中王老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王老见到了相当多的疑难杂症,处理了无数的危急重症,深受患者的好评,为日后成为中医名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禹堂天性幽默诙谐,艰苦的环境更造就了他直爽、乐观的性格。临诊病人,他一边认真做病案记录,一边不忘拉拉家常,不时开些玩笑。虽是玩笑,其中也蕴含着心理学和养生学的道理。肿瘤病人多数伴有焦虑和抑郁,从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来讲,不改善这种不良情绪,再好的药物也很难奏效。特别是乳腺癌、甲状腺癌患者尤为突出,即使手术非常成功,焦虑的情绪、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复发的导火索。王禹堂几句恰到好处的玩笑话,成为了打开患者心结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