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明医|姚卫海:中医“救急”良方多
发布时间:2024-04-02

急诊科是医院危急重症病人的首诊场所,承担着抢救、应急处理等紧迫性较强的任务。相比于急诊科的“急”,传统认知里的中医则主打一个“慢”,似乎总在不疾不徐地治慢病、谈养生。事实上,中医不是慢郎中,同样能做快诊、快治的“急先锋”。近年来,随着中医技术不断革新、中西医结合诊疗深入升级,中医抢救急危重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生命时报》特邀有36年中医急诊经验的首都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教授,介绍中医应对危急重症的高效良方。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所有医学起初面对的都是急症。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方面确实有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危急重症方面就一无所长。”姚卫海表示,“只能治慢病”是人们对中医的一个常见误区,中医在很多危急重症治疗上都能打头阵。比如,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急性发热阶段,合理应用中医药能起到很好的退热作用。对于肾绞痛、腰扭伤等疼痛,高血压、低血糖等引起的眩晕,采用针灸治疗也能取得快速镇痛、醒脑的效果。

不过,急诊的特殊性确实对中医提出了更高要求。姚卫海介绍,相比于专科专精于某些疾病,急诊科涉及的疾病范围非常宽泛,涵盖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小到感冒发烧、跌打损伤,大到出血休克、心律失常,只要出现急性的病情变化,一般都会在急诊先行处理。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考虑问题、救治病人时有更系统的思维。通常来说,大部分急诊患者伴有血压、心率等生命指征异常,更适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即用呼吸机、除颤仪等现代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然后运用中医手段对急性症状、后遗症等进行处理。

通过多年摸索,姚卫海认识到,中医在应对某些急症时有独特优势。他以高热、心力衰竭、中毒、痛证、休克为例,介绍了中医应对常见危急重症的思路与方案。

高热。指体温达到39℃以上,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包括感冒、流感、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等。严重感染可引发脓毒症,表现出高热症状,后续可能造成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高热归属于中医“外感热病”“温毒”等范畴,病因主要为外感毒邪。姚卫海表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病”及明清时代出现的“温病学说”,对急性高热的划分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代中医通常立足于这两套学说,将高热分为实证和虚证进行诊治。实证表现为肠热腑实,主要采用祛邪法治疗,讲究清热解毒,常用大黄、牛黄丸等药物。虚证表现为脾胃气虚,一般采用扶正法治疗,以辅助正气、提升阳气为主,多用四逆汤和参附汤等。

心力衰竭。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供血不足,是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后果,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疲乏、浮肿等症状。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于“胸痹”“喘证”“心悸”等范畴,通常由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导致。姚卫海说,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功效,对于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中医临床用药常以大剂量黄芪为主。

中毒。常见的急性中毒包括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煤气中毒等。姚卫海表示,解毒是急诊独门“功课”,其他科室很少接触,临床以安眠药中毒、酒精中毒等常见。治疗原则有二,一是尽快排出,即用催吐、洗胃或导泻的方法让毒物尽快往外排,大黄、芒硝等有导泻作用;二是利用特异的拮抗作用,以中成药辅助解毒,减少机体对毒物的吸收,绿豆汤、甘草汤、金银花、黄连等均有利解毒。比如有机磷中毒主要是误服农药,或施药劳作时未做好保护措施导致,治疗时通常在及时催吐、加快排泄的基础上,采用参附注射液回阳固脱,必要时会以灌肠方式给药。

痛证。急性疼痛可分为创伤性、炎症性、神经性,此外,肿瘤等疾病也会引发疼痛。中医认为,疼痛时存在经络、气血阻滞问题。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相比于单纯使用止痛药,针灸能实现即时止痛,还可降低患者对止痛药物的依赖。此外,姚卫海介绍,中医还有独特的针药并施外治法,即穴位注射,能起到快速给药、高效止痛的作用。比如肚子疼时,在足三里打一针中药提取制剂山莨菪碱,比臀部注射更快止痛。

休克。指机体缺血缺氧导致的昏迷、意识不清,可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姚卫海表示,中医认为休克属于“阴竭阳脱”证候,发生时四肢、肌肉血液供应减少,四肢从手指尖、脚趾尖处开始发凉。中医急诊通常将针灸治疗作为休克的常规抢救措施,通过针刺人中、少冲等穴位,改善昏迷情况,为后续治疗赢取时间。用药原则一般为“回阳救逆、养阴益气固脱”,通常选用参附汤。“急诊时间非常宝贵,素有‘黄金1小时’的说法。事实上,病发最初的10分钟更为关键,对救治成功率、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但这时医生往往不在场。”姚卫海提醒,普通人应学一些急救技巧,以便在危急时自救或互救。

此外,中医穴位按压不仅可用于日常养生保健,关键时刻也能救命。姚卫海分享两个中医急救技巧。

按压内关防治心梗。当胸痛、心绞痛程度严重或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可能是突发心肌梗死。等待急救时,可按压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指宽中点处),关键时刻能充当“救心丸”。平时多加按压,能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发作。

刺激人中恢复意识。如果在高热、惊厥、昏迷、癫痫发作时出现意识丧失的情况,可以在等待急救时掐人中(上唇上方正中的凹沟处),通过疼痛刺激,能起到开窍醒脑、让人苏醒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已出现呼吸或心跳骤停,掐人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应抓紧时间进行心肺复苏,帮助恢复心跳。

本文已刊发于《生命时报》

作者钟财芬

编辑: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