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宽街·精神 | 人物篇 | 张董晓:“为更多患者看好病”是每一次出发的动力
发布时间:2023-06-02

年轮刻录步履,时间标注方位。北京中医医院已经走过了67年的历程。奋斗与探索、成长与蜕变、惊喜与惊艳,从1956年到2023年,从无到有,从优秀到卓越,一代代宽街人在千回百转中奋勇前行,在千磨万击中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另人瞩目的成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北京中医医院建院67周年之际,“宽街·精神”专栏将通过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一排排光芒闪耀的足迹,一起汲取宽街人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携手再续华章。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学科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二。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张董晓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骄傲。回想科室的发展历程,自2014年乳腺科成立以来,作为科主任的她带领科室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学科影响力提升到全国排名第二,多年的努力付出在这一刻得到肯定,长年累月、不舍昼夜的辛劳也在这一刻得到释怀。

初心炙热:为更多患者看好病

乳腺科刚成立时只有一间门诊,两位医生。担任乳腺科首任科主任的张董晓要同时兼顾专家和普通门诊,还要进行科室建设,工作甚是忙碌。

刚开始很多患者不知道乳腺科的存在,张董晓因地制宜,利用北京中医医院历史悠久、名家众多、院内制剂荟萃的优势,深入挖掘医院燕京外科名家赵炳南、房芝萱、房世鸿、王玉章等老专家留下的名方名药、外科特色技法等,逐步形成了中医内外合治治疗乳腺结节、乳腺癌癌前病变、乳腺炎等疾病的特色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手术。同时开设乳头溢液、浆细胞性乳腺炎2个专病门诊,让患者能根据病症更为准确地找到乳腺科就诊。

“‘引血疗法’真是太神奇了!”提起在乳腺科的就医经历,患者李女士禁不住翘起大拇指直夸疗效的神奇。经过几周的门诊治疗,折磨她将近两年的左乳巨大肿物竟然完全消失了。

李女士左乳的巨大肿物初期以为是乳腺癌,后来经穿刺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让她心里稍稍放松些。但因为肿物大于10厘米难以根除,辗转多地治疗效果不佳,一些医生建议她手术切除乳腺治疗疾病。年纪轻轻就要遭遇失去乳房的痛苦,虽然不是癌症却面临和癌症一样失去乳房的命运,李女士的心又悬了起来。

偶然从一位病友那里打听到北京中医医院使用中医的方法可以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后,李女士几乎是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令她惊喜的是,在门诊第一次治疗,经小小的银针引血拔罐后,半年没有缩小的肿物,竟立竿见影的当时就出现了缩小,回家后的数天,肿物依然有持续缩小的趋势。经过两周一次的治疗,配合上中药和外用药膏,最终肿物完全消失。

随着良好的疗效和患者口碑的建立,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发多了起来,经常会有患者坐着飞机、火车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地到乳腺科就诊。其中乳头溢液进行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肿瘤病例数、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数均居北京地区之首。随着业务量不断增长,科室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到现在已经形成由十二名医护人员组成、门诊病房兼备、高学历高质量的乳腺科团队。

有了良好的患者基础和病例积累,张董晓带领科室的医护人员对科内乳腺疾病的治疗经验、外科名家及其传人学术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总结,撰写诸多学术论文。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乳腺科从2015年开始依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平台,连续举办八届“双管齐下、乳此精彩”中西医结合乳管内病变诊疗学习班。不仅邀请本院外科专家如吕培文、刘秀茹、王淑玲等主任进行经验分享,还邀请了全国各地知名的乳腺专家进行学术授课,同时科室的年轻医护人员也有了更多会议发言锻炼的机会。

除了线下会议,乳腺科还承办了每三周一次的中西医结合乳管内病变微信课堂,已连续举办 95期,邀请全国各地知名乳腺专家讲授各自治疗乳腺疾病的经验,并且向广大医师推广乳腺科及燕京乳腺流派治疗乳腺疾病的相关诊治经验,使更多医师学习到规范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已是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微信大讲堂。另外乳腺科作为牵头单位成立“北京中医药学会乳腺学科创新联盟”,由京津冀、新疆、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医院相关专科组成,依托联盟在全国推广乳腺治疗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医生来乳腺科进修学习,将燕京乳腺流派的治疗经验和技法不断推广转化,进一步扩大了科室的影响力。

仁心:关爱是医生开出的另一张“处方”

在一次查房时,张董晓看到一位接受了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在哭泣,术后两天,仍然难以接受乳腺已经被切除的事实。虽然保乳手术已经越来越普及,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具备保乳的条件。尽管还有做二期再造的可能,但在这之前,即使已经接受了自己患有乳腺癌的现实,许多患者在术后仍然在很长时间难以面对胸前一侧乳腺的残缺和长长的疤痕。

“拆完线很长时间,我都不敢看。”

“洗澡的时候不敢照镜子。”

“虽然老公鼓励我,但我还是不愿意让他看到”。

不少因乳腺癌而进行乳腺切除的患者术后会这样讲。

并非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适合保乳手术,而在我国乳腺癌全切术后选择再造的患者比例又较低。勇敢面对胸前的疤痕是许多乳腺癌术后女性必经的历程。看到病房里乳腺癌术后因外形残缺而垂泪的患者,张董晓感受到她们深深的伤痛。这种状态短期存在是正常的,长期存在势必对病情的恢复和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正常化造成影响。

在国外的一段乳腺癌健康宣教视频上,张董晓看到了一句话,刹那间仿佛黑暗中的花火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点燃了她。“Never be ashamed of a scar. It simply means you were stronger than whatever tried to hurt you.”这句话用在乳腺癌患者身上可以变成是:“永远不要因为胸前的疤痕而耻辱,它只意味着你比试图伤害你的病魔更强大。”疤痕仅仅意味着通过它切除了恶变的乳腺组织,留下的都是正常的组织,是机体战胜病魔的象征和标记。张董晓立刻把这句话转述给才拆完线的一位患者,她说她会告诉更多的人……

恒心永在:科普之路 步履不停

在美国和德国做乳腺疾病研修期间,张董晓曾经很羡慕医生在门诊能和患者有半个小时的交流时间。但在国内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想给终于约上号的患者多一些病情的交代,另一方面却要面临诊室外更多等候患者焦急的催促;一方面期待给入院患者充分的方案解释,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投入将要开始的手术准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董晓将患者感兴趣和经常提问的问题分类总结,不断撰写科普文章给患者阅读,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科普文章不仅被数十家专业媒体收录或转载,她还受邀在多家电视媒体普及乳腺疾病防治知识。在她一篇篇生动的科学知识普及中,“乳腺科张董晓”这个微博账号不知不觉间也拥有了20多万忠实粉丝。

张董晓常说:“医学科普使受益患者量放大千倍、万倍”。平时一天的门诊下来她常常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能帮助到的患者也只有不足百人,临床上很多问题会被患者高频问及,如“摸到一个肿块,是乳腺癌吗?”,“要上班了,如何继续哺乳?”,她将这些问题撰写了《乳房有肿块要做哪些检查?》、《职场妈妈背奶秘籍》等科普文章,患者看后豁然开朗。撰写的问题都是患者感兴趣的共性问题,所以有很高的阅读量,一篇文章有数十万次的点击,使得同样时间内可以帮助千倍、万倍的患者。减少患者千里迢迢打飞的或坐夜车来面诊的痛苦。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书写科普文章,虽然劳累,但她多年如一日无偿坚持于这一事业。除了撰写文章,张董晓还义务到社区、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科普讲座。并开通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普大讲堂,联合乳腺科医疗团队,每月为患者传经送宝。

除了临床工作,张董晓非常注重科室医教研的协同发展。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中医局等诸多科研课题,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两个科技进步二等奖。乳腺科积极提升科研、教学水平,获批数十项科研、教学课题,多次获得教学比赛奖项,医教研工作都有了长足的提升和发展。在北京中医医院这个广阔平台上,乳腺科将继续以守护患者健康为宗旨,秉持至精至诚的医者理念,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实干创造高水平跨越,为广大乳腺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编辑:宣传中心